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796|回复: 0
收起左侧

夜读九江|湖口乡戏

[复制链接]

208

主题

270

帖子

1430

星币

初中一年级

Rank: 8Rank: 8

积分
812
发表于 2019-5-3 17: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夜读九江|湖口乡戏

(作者:李志川)

◎村湾学戏
鄱阳湖口湖汊港湾多,村落皆依水傍湾而居,人们习惯又称村子为湾里。
历史上,湖口县域内一直是青阳腔(俗称高腔戏)、弹腔戏、文曲戏、饶河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多剧种盛行,看戏是乡村的主要文化娱乐。据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及上推年头,“乡下没戏看的日子是只有隔天,没有隔月的。”
历史上,湖口县有过戏曲的职业班社,有过官宦富贵人家私人办的戏班子,也曾有过多剧种的围鼓坐唱班,但村湾学戏是湖口县乡村戏曲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湖口县普及戏剧的主要形式,更是湖口县戏剧传承的重要形式。
村湾学戏是指以一个自然村湾为单位,集财力、人员都在一个村子湾里的情况下举行的学戏与演出。费用采取全村集资、平均摊派的方式,也有捐款。人员是戏中所有角色都由本村人担任。以一己之村一湾之力能演一台戏为骄傲。但教戏师傅是要外请。
村湾学戏基本上有以下过程:进场、打本子、教唱、牵场、响锣、出场。
“进场”即学戏的开场典,“打本子”是一个分角色、抄词的过程,“教唱”是教戏师傅给学员教唱戏剧唱腔和道白,“牵场”就是排练,“响锣”就是合乐合排,“出场”就是正式演出。
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子湾里学戏只学一本、最多二本大戏。但就是一本戏里的角色也需齐全,所谓的生、旦、净、末、丑都有,还要些杂角儿、跑龙套的,整本戏是需要十多个人才能完成,所以学戏的村子湾里都比较大,人口多,这样才能凑齐角色。
学戏是一个村子的重大事情,是会记载入族谱的。既是一个村湾全体村民的荣耀脸面之事,也是必须要全村湾动员出力之事。村湾会成立个临时组织机构,总负责的叫戏头,全面负责安排管理学戏的各种事项,下面还有记账的、采买的、灶间掌作的、帮厨的等等,视个人耽误时间来记工。
自进场后,全村湾一切都服从于学戏,服务于学戏。好在学戏大多是选择在春种夏收过后的农闲时间段进行。师傅吃住在村子里,在前面教唱牵场时可以安排演员分开学习,学员学演时就到师傅这里来。师傅不歇徒弟歇,徒弟也就不耽误太多的农活。
教戏师傅都是湖口乡间著名的戏剧老艺人。好像教戏师傅们都有曾在戏剧班社和专业戏剧团工作过的经历。当年在梅圈子湾里教戏的师傅是曹梅卿、曹耀春兄弟俩,人称大小曹师傅。俩人早年从艺于历史上的老新秀兰班,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调入江西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1957年进北京汇报演出,大小曹师傅合作演出的青阳腔《曹操逼宫》深受专家好评。在梅圈子湾里教戏时,两位师傅都已退休在家。
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村湾学戏的演员不是科班出身,没有从小练就的艺术功底,特别是武功方面的不可能,所以村湾学的多是文戏,只在唱腔上多下功夫,在身段动作上能有个基本形态就可以了。村湾学员同样是人才辈出,一个村子学戏大多都会有一两个艺术感觉特别好的演员,在教戏师傅的精心培养下,勤学苦练,脱颖而出,成为戏剧表演的接班人。
村湾学戏一般都是选择村中最宽敞的地点举办。招待教戏师傅的规格很高:一日三餐四盆四碗,有荤有素有酒,上下午中间休息时四盘茶点;茶水自是有专人伺候,好像还每天每人一包香烟。
一时间,深沉优美的戏曲唱腔,在乡间的青砖黛瓦间缠绕;摇摆飘逸的戏曲招式,在村湾的柴门蓬荜里闪耀。
◎响锣合排
经过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大半年的排练,村湾学戏进行到响锣阶段了。
响锣,顾名思义是响起锣鼓合起乐队伴奏,这是合乐排练了。湖口高腔戏锣鼓和其他剧种不同,加了一个大钹;但不用弦乐,除有部分唢呐伴奏的吹打曲牌以外,只在特定的表演时才用笛子伴奏,比如我就见过《贵妃醉酒》用笛子伴奏杨贵妃出场。
湖口青阳腔继承了历史上的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不入管弦”的帮腔方式。表演形式是:演员在台上一个人先唱,一句唱词还未唱完,后面的几个字就由台侧的打鼓佬接腔唱了,其他打锣鼓家什的人又接着打鼓佬和唱起来,其他前后台的演员也都可以接腔,甚至台下观众都可以参与合唱。这样的帮唱谓之“和二杠”“和三杠”。这样三个层次的演唱,声调既高亢清亮,又粗犷朴素,音韵优美和顺,婉转动听,其中蕴含着似乎熟悉却又难以细辩的湖口乡土气息,和声起伏、热烈欢腾,真正是一咏三叹、一唱众和了!配合以锣鼓的击打节奏,特别是其中的大钹,那声音“扑扑扑”地特别苍老古朴,烘托出青阳腔的特有气氛,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湖口高腔戏的韵味。
这些帮腔人是谁呢?
是教戏师傅请来的师兄弟们。
这又是湖口乡戏的一大特点。
一般村湾学戏都只能学一出最多两出大戏或几个小折子戏,也就只能够演一两场,但湖口搭草台唱戏的习俗是不演个三天三夜的戏,观众就不过瘾。所以一般学戏的村湾出场时,除了自己湾里学的戏演出外,会另请戏班子来帮着演出,名谓“送戏”,其实是要花钱请的。
还有一种送戏的形式:教戏师傅邀请自己的师兄弟来送戏。
在湖口乡村各地散落着多剧种的戏曲老艺人,人人都是演技在身,行当齐全,招拢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小戏班子。村湾学戏要出场时,如果找不到戏班子,或者因经费原因不想请戏班子时,教戏师傅就会建议把他的师兄弟们找来,组成一个临时戏班子,进行“送戏”。老艺人送戏基本上是免费,但在送戏期间的吃喝村子湾里还是要负责的。同时,因有了老艺人的班子,还帮着解决了学戏村湾演出时的乐队问题。
除高腔戏外,湖口乡村其他剧种响锣则又是另一番热闹。湖口的弹腔戏、文曲戏、饶河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剧种都是有乐队伴奏的,弦吹弹拨一齐来,声音悠扬婉转,锣鼓也是板鼓京锣,响亮高吭。其中湖口弹腔戏是从湖北的汉剧转过来的,所以还以京胡为主胡伴奏。
锣鼓铿锵、唱腔悠扬、调台轰隆,学戏的村湾以这种高调的方式,向周边乡村进行着演出前的宣传和预热。让听着锣鼓戏声的村民们一个个情绪激动,那种急着想看戏的渴望一下子吊升了起来。
在响锣排练的过程中,学员们还要试妆试衣。
试妆就是学化戏曲脸谱了。
湖口戏曲的各剧种化妆有个基本的定势,依生旦净末丑行当有个大致的脸谱规范,但细下里却是有区别的。特别是青阳腔的脸谱和其他剧种有很大的不同,极具特点。
试妆其实是师傅给学员按照学戏中的角色人物化妆。这里面是有专门的戏曲化妆技术的,爱戏喜戏的学员就会认真地跟着师傅学化妆,这也是学戏的一个课程。
试衣就是穿戏服了。这是个必须的过程,特别是头套、冠带、长髯、长袍、水袖、靠旗、厚底靴等等穿戴,要让学员们先穿着适应一下,要不然正式上了台就会出差错。
◎草台演出
就在戏场响锣的同时,学戏的村湾里也同时为出场忙乎开了。
草台一般搭在较为宽敞的村中大晒场或河湾滩头,或是在村边田地临时平整出的空地上,栽上长杉木的台柱子,在齐人高的地方架上横木,铺上木板,搭成一个平台。经常演戏的大村落,还专门储备了木料,随时拿出来搭台很方便。为了显示喜庆,历史上捆绑舞台用的绳索是用缀着红绿花布条的稻草搓成,故称之为草台。
舞台上隔开的薄板就是照壁。照壁上,贴有山水花鸟或猛虎图或书法文字,也有配合演戏婚庆目的贴大寿字或双喜字,谓之“中堂”;两旁辅以对联,谓之“中堂对”。如果是单纯的村湾学戏出场,那中堂与对联就与学戏有关了。中堂下摆放有演戏要用的桌椅等道具,另设一个凳子为“捡场”人专坐。“捡场”顾名思义是检拾戏场,就是专门负责摆放收撤舞台上用的桌椅道具。两侧两个门都挂有布帘,左门楣上书“出将”,右门楣上书“入相”,这是演员登场和退场的出口。
最红火的是草台的彩门,是用双木架建的,上面插装彩色小旗子,木柱上绑着松柏翠绿叶,间以五彩纸花,两柱之间空出尺多宽的空隙张贴楹联,谓之“横幅”“柱联”。
草台楹联很有讲究。
草台正上方的横联,一般内容为“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某某戏剧(剧种)团隆重献演”,算是亮个牌子。两边的柱联,则由村湾自行撰写。乡间的文化能人多,所以各村湾的戏联异彩纷呈,趣味横生。
历史上,因了鄱阳湖长江水道的交通运输便利,明清时期来往湖口的船只如梭,商贾如云,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湖口人年节、喜庆以及酬神赛会都会召班唱戏,乡间村子湾里好自己学戏演出,逐成风气,村村搭戏台唱戏,人人追戏看戏成瘾,更何况是自家村子湾里的学戏演出,当然更是要邀请亲友前来看戏吃饭、喝彩助威。
湖口乡俗,重要亲眷譬如岳父岳母,是要女婿亲自上门去迎接的。青壮年的女婿会推上一辆湖口俗称为手车的独轮车到岳父家,那岳父母夫妇俩也早就换好了过年穿的新衣,丈母娘歪身坐在女婿的手车一侧,另一侧堆放着大花篮或小谷箩,里面是带给女儿家的礼物,除带给外孙儿女的糖果衣物外,大多是农产品米油瓜果蔬菜什么的,女儿家这几日客人多呀,帮着添几盘菜。湖口俗语:推车无巧,只要屁股扭得好。一路上,推车的女婿屁股扭成一朵花,坐车的丈母娘脸上也笑出一朵笑,见人就大声地嚷嚷:“女儿湾里学戏出场,女婿接我去看戏呀!”走在后边的岳父也是一脸矜持的得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自行车接丈母娘看戏也成为一时风尚。
吃过早饭,草台上的锣鼓就打响了,这叫打操台。
操台一响,心里发痒。村里村外来看戏的人们纷纷涌去草台了。
可以说,草台演出是最汇聚人气的地方,超过了乡间任何一项活动的场所。往往一个村子演一次戏,前前后后会有万多人前来观看,把村庄周边的田地庄稼都践踏损失不少,但湖口人有一个说法:莫怪看戏的人踏结了田地,踩坏了庄稼,但还是花得来,因为看戏人拉的野屎野尿也会肥田养地三年。
湖口风俗,草台演的是流水戏,看戏的观众也是四村八乡来的流水客,作东的村里家家户户办的都是流水席。演戏期间,凡沾亲带故的亲友全都会被村人隆重请来看戏,先到家喝酒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再扛一板凳去草台底下看戏。就是有人生面不熟的人来看戏,只要你肯放下脸面,随便走进村中哪一家,必定会被主人热情邀请上桌吃饭,管饱管够还烟酒伺候。
上下午的戏是暖场,吃过晚饭后,正场开始了:村湾学戏的戏隆重登台了。
学了三五个月、大半年的戏,梅圈子湾的戏终于正式出场了,演戏的学员们那一阵子忙乱与紧张,一言难尽。也出了些小差错,比如旦角“李三娘”在台上转错了方向,竟然一头撞进老生“李文奎”怀中,引起了全场的轰笑;还有个龙套在台上站着,忽然看到台下人群中的舅舅,连忙跑到台边大声招呼:母舅,你几时来的?气得打鼓的大曹师傅朝他大喝,别乱喊,你是在演戏!但是整个演出非常成功,特别是男学员梅正云的演唱俱佳,获得观众阵阵叫好。女学员梅红英女扮男装饰“咬脐郎”,英俊俏美,嗓子清脆,引起台下极大骚动。据说自演出后到梅红英家上门提亲的人是络绎不绝。
自然台上演戏的是疯子,台下看戏的是傻子。草台上生旦净末丑,轮流上场;悲欢离合情,尽情演绎。那表演手眼身步传神到位,一招一式潇洒漂亮。那唱腔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悠扬清丽,时而激越明快,时而婉转缠绵;配着一唱众和的帮腔声势浩荡、浑然萦绕,让看戏的人儿心里忽儿紧忽儿松,先为戏中的人的悲苦流眼泪,然后又在大团圆的结局中抹着眼泪笑了起来,一个个如痴如醉,似呆似傻,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
这次草台演出红火爆热的场面,是以后好几年附近乡人反复提起议论的话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打工潮开始,乡村人口流向城市,虽然年节日返乡归家,但平日留在村湾的青年人渐渐少了。现在,湖口乡间几乎没有一个村子湾里有能力组织学戏,村湾学戏已经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了。好在文化遗传是个极其神奇的东西,祖辈的文化基因会对后一代代人产生永远不会消失的影响。现时的湖口以遍地开花的业余戏剧团的形式,在城乡呈现出了另一番蓬勃的戏曲新天地。如今,在湖口乡间大凡有结婚的、祝寿的、升学的、做新屋的等诸多喜庆活动,仍都会请戏剧团上门,搭草台演出。而且剧团多,戏好请,费用也不高。那青阳腔、黄梅戏、弹腔戏、采茶戏等优美唱腔仍在湖口乡间此起彼伏,其他的文曲戏、饶河戏好像少了些,木偶戏似乎就没人唱了。但就如青阳腔的戏本子一样,“种子”留存了,戏剧就不会消亡。经过政府扶植和民间自发的努力,湖口青阳腔在2006年6月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口县也被冠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江西省戏曲之乡”了。
(来源:掌中九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