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蟾等都饶有兴趣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并留下了绚丽的诗章。白玉蟾对飞流的谷帘泉及泉区胜景作了如下勾画:紫岩素瀑展长霓,草木幽深雾雨凄。竹里一蝉闯竹外,溪东双鹭过溪西。步入青红紫翠间,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书犹湿,松里云深复亦寒。 名人篆刻“谷帘泉” 留存岩壁近千年 诗人们把对谷帘泉的眷恋之情发挥到了极致。据胡孝富介绍,时任南康知军的朱熹生怕谷帘泉过于寂寞,于是,利用“地方长官优势”和“名人效应”,在过观口山门前行一里处,也就是“回马石”附近,用隶体书写“谷帘泉”三字,刻于涧旁崖壁之上,以此招徕游客。在世人眼中,谷帘泉的真容,千余年来,被定格在一种依稀的朦胧之中。 公元1170年夏秋之交,陆游从浙江山阴(今绍兴)起程,赴四川任职。他把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书中记载他在游览庐山之后,天色已晚,投宿东林寺中,借来方志,秉烛夜读。当他读到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水“甘腴清冷,备具众美”时,欣然提笔在日记中写道:“前辈或斥水品以为不可信,水品固不必尽当,然谷帘卓然,非惠山所及,则亦不可诬也。”“陆游在这里提到的‘谷帘’,正是谷帘泉。”胡孝富说。 花岗岩阶梯拾级而上 可获最佳审美视角 如今,人们已经为欣赏谷帘泉那瑰伟绝特的身姿筑建了一条简易便捷的道路。通过登临,可以找到最佳的审美视角。 拾级而上牌楼映入眼帘
据胡孝富介绍,进入康王谷,前行百余步,其右侧有一呈40度倾斜的花岗岩阶梯,共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山门,有一檐式牌坊,四柱三门,雄奇挺拔,古拙素雅,额枋横刻“天下第一泉”五字,灵秀飞动,遒劲飘逸。坊内一侧为“陆羽茶庄”,另一侧则有“陆羽品茶碑”。沿着花岗岩便道缓步前行,山壁之间及道旁岩石多有题刻。 数度曲折,至一亭,名“观瀑亭”,四角四柱,立于危崖之上,单层,小巧,亭顶为垂直弧线形,造型独特。站立亭中,便可将谷帘泉尽收眼底,这里是从侧面观泉的最佳位置。出亭,下坡,两度转折,至一单拱石桥,石桥横卧涧溪之上,名“鸿渐桥”,因陆羽字鸿渐,该桥是为纪念其发现此泉而设。 立于“鸿渐桥”上,谷帘泉便以全景式的立体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过桥后岩石上又立一亭,名“仰止亭”,六角六柱,分上下两层,双檐飞翘,下层有护栏,栏下有条凳,另辟石阶至上层,四周设腰栏,有月形竹联一副:谷帘泉醉桃花源,仰止亭怀陆羽仙。竹联为鹅黄色,与亭的棕褐色形成鲜明反差,极为醒目。桥的下方,怪石嶙峋,水行其间,激浪飞溅。再下,则一深潭,相对静谧温顺,水溢潭外,复又奔腾咆哮。 国际茶会举办地 “天下第一泉”享誉全球 胡孝富告诉记者,谷帘泉的潭壁有“高山流水”“到此无尘”“听瀑”“轰鸣不息”等石刻。其左侧崖壁刻“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是为这一奇观壮色的神来之笔。 “从美学角度看,在观瀑亭观瀑,有迷离朦胧之美;在石桥观瀑,直面巨瀑飞流奔泻而下,则有雄奇豪放之美;立于仰止亭上层观瀑,有淋漓通畅之美;而坐于仰止亭下层,身倚栏杆,悠闲仰观,则又有飘逸飞动之美。人与自然,在此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胡孝富说。
天下第一泉
2000年4月29日至5月2日,曾在这里召开“天下第一泉新世纪国际茶会”,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与中国的茶道学者聚集一堂。盛况空前的国际茶会为谷帘泉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