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静一 于 2013-6-25 21:59 编辑
王羲之 群赖虽参差 适我无非心 争先非吾事 静照在忘求 书道
潜行无语贵诚擎 花落清痕志为情 广飞宇立惊何记 翻云追取恋心兴 书道十不、十要观 书道之为,在于发宇宙人生良知与良能,为书的目的在于获得生命的自由与自得,从而达到自明与自
在。古人讲“学达性天”,这是为书的第一要义。
“为而无所为”,这是修习书道必须要具备的心态。如果为书的人从自己生命以外故作出一个人文境界
来,那么为书便与我们直心流露的生命实然便对立了起来。至此,也就丧失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人性。“诚”之为道,这是书道的趣旨。心之所兴,一切具足。拿起笔,决出生命精神,这就是书道的全
部。
不造作 要自然 不争胜 要平常 不预设 要面对 不骄傲 要承担 不营取 要直接 不自欺 要自明 不固守 要开放 不迷信 要自信 不强迫 要切实 不求全 要圆融 最后用古人的两句话来概括十不、十要观:心正则笔正;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书道 书道与书法有区别吗?说它有是书道重在生命的自觉,而书法重在意趣与人文境界的比拼。前者自觉觉
他,后者造作,当然这是对今日书法界的弊病而言的;说它无,一管笔显十方世界,哪有区别。
“文艺复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要成千上万的读书人站立起来,充满浩然正气,从新拾起琴、
棋、书、画、诗、茶、武作为日用功课,收拾身心,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文化讲理、法、术。理是天
理;法是接通天、地、人、道四维的通道;术是先贤遗留的经验。要造就天地人的精神,必须承传法脉,证
悟圣贤的用心之道,没有获得法的传承,就会像一条软虫一样爬行在我们这个碌碌的世界,滚来滚去,哪有
风骨可言,更不用说能撑起天地人的精神,成为中流砥柱了。书道作为“游于艺”用心之道的法门之一,它
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宇宙人生,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正觉之路。如果读书人还沉迷
于对圣贤知见的讨论,满足获得文化知识的自我犒赏,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志愿就会落在茶余饭后的
调侃里,左脚先迈还是右脚先迈将会成为挡在复兴道路上的绊脚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显然“自然”这两个字不是指现象界,而是统摄着天、地、
人、道四维的精神。用一句平常的话把它说出来“自然”两个字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这样”的意思。古人
要用一管笔拟太虚之体,其旨在于想通过一管笔统摄宇宙人生的精神,他们要让笔出乎自然,让笔决出“就
是这样”的天、地、人、道的精神。
谈书道,我们不能忘记书圣王羲之,他在《兰亭诗》和《答许珣诗》里有这样四句:
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 “群赖虽参差”就是我们相依共生的天地。它生生不息、理趣横生、日新月异,古人把它称为“大化世
界”。“适我无非新”是指万象皆出于机而入于机。机是什么呢?机就是我们遭遇到外部世界,心受触发所
产生的反应。它是心生的一动,这一动是崭新的,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那是生命的实然。说的透彻一
点,它就是我们的生命。古人说:一微尘一世界,一刹那一人生,人生就活在刹那里。只有相似相续,没有
常一不变,就是这么一个理。“争先非吾事”这是说书道之为乃是生命独觉之为,无一物、无一境可依、可
比,那是要在心里造出一个世界,哪里还有人文的高下呢?故,觉悟者至诚无息。“静照在忘求”这是说为
书在能静照,笔下刹那刹那的显现,投射出来的正是心迹的真面目。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清晰地投射呢?那
就是要忘求,达到直心流露。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他的墨痕成为圣迹,就在于他能发宇宙人生之真谛,
用一管笔为天、地、人、道立言。读懂了这四句诗,也就体悟到了王羲之作为书道修持者的用心之道了。
那么,我们要问:古人为什么给书道立法呢?立法之后,为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
练字作文,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高士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书道的践行中去。宋高宗赵构有:“凡五十
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我们要想一想,书道有什么魅力牵引着他们呢?问下去,就这样
问下去,我们一定会照见书道真面目。
要契入书道精神,我们还是要从力、劲、气、意、象、神谈起,从趣、味、境、意、象、格谈起。
力
身清净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修持书道首要一着就是要觉受身心能量的运作,通过笔、墨、纸所显
现出来的痕迹,观照自己身心的状态。笔、墨、纸呈显出来的痕迹就是笔墨精神,而如实呈显笔墨精神的能
力,我们称它为法,掌握这个法的技巧,我们称为法姿。执笔无定法,指实掌虚即可。运笔要求得笔的自重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9d5850100gilk.html) - 书道的精神_书道_新浪博客
力、人的巧力和笔在运动过程中的翻弹力、涌动力、旋转力、自振力六种力的合力运作。力和趣是对应的,
一内一外,把注意力集中在力上,是书道实证的功夫;把注意力集中在趣上,是审美、是营取。
劲
在运笔作字过程中,感受关节、肌肉、身形的状态,是对劲的体证。劲是全身之力运于笔尖的训练,当你
实证到全身之力运于笔尖便掌握了用劲。古人讲:力不露尖,就是讲的整体力。这种力是从脚跟里发出了
的,它传遍周身,而劲却集中在笔尖,我们把这种用力的过程称之为劲。做到这一步,身心能量就入细了一
步,这是致广大的开始。劲和味是对应的,味和趣相比含蓄了,但依然是劲所显的相。
气
生生不已之动谓之气。气是息的外显,心动则气生。古人有: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以身传,而意能率
气,这是身心合一的能量。掌握用气是书道关键的一步,它也是身心能量在书道修习过程中进入精微的状
态。书道重气韵生动,其旨在于要求身心能量致广大而入精微,故,古人把作书运笔的方法称为骨法。所谓
骨法指的就是要显骨、肉、筋、血、气、神为一的呈显。熟练掌握了用笔墨运气,也就初步实现了心物一如
的境界。气和境是对应的,境是气的外显,它非常微妙,为书得了气,多数人自鸣得意,岂不知任运使气是
身心能量的滥用。古有“月明簾下转身难”,到了这一层境界的人,切莫把脚步停下来,还需百尺竿头,更
进一步。书道之旨在于发挥良能,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局限。
意
万念俱息、心生而无所住,是意之旨趣。意是说不清楚的,粗疏地说,是天性的发动或身心的自觉。怀素
在他的《自叙帖》里有:“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种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描述了
意之难言。然而,意在书道修持中却又高居王者之位,古人把书画艺术简称为“写意”,那是要告诉我们,
命笔作书全听从意的指挥,但意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意念、意志的意思,而是要深入体会身心松静之后那个
忘我的“静照”之状态。所以,意是书道的用心之法,是书道精神核心的核心。《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可以把它用来作“意”的止观。
象
诸局部之和谓之象,心光一亮谓之象,非照相镜头可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用“象在而遗其形,心
生而无所住”来诠释心生之象与应物之相同在的运作之境。中国的诗与文是在造象,书画、建筑、雕塑、音
乐也是在造象,中国文化艺术就是在为我们这个宇宙人生造象。象随心生,一旦把心生之象与良知良能和合
为一,“游于艺”的生命自觉便止于至善了。书道之功用就在于“代天立言,代一个世立言”,故稀有珍
贵,因为它是人性良知良能的自觉之言。
神
天、地、人之位谓之神,身、心、灵之境谓之神。神也可以说是天、地、人、道“一以贯之”的精神显
现。神因人心而有,除人心外不存,它是生命知觉力的产物。人通过“游于艺”的创造,心物凝聚在一界
中,我们可以从书画里、音乐里、文章里真切地感受到它那不言的存在。“书道玄妙,不可目取,只可神
遇”,这是古人对书道精神的批注语。修持书道,体验神遇之境,就是书道的自觉,用现在的话语就是“认
识自我”。古时一个人死后会把他的名字写在牌位上,摆放在宗祠里,称其为“神位”。所以,神者位也,
它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人格的全境,书道作品就是一个人生命全境的“神位”。所谓“神品”、“神来之
笔”就是见性达意了,就是“心物一如”了。神与格是对应的,神是自显,而格是先入为主的造作。
力、劲、气、意、象、神,是生命自觉的成长,它是书道践行之法,是帮助人类身心升华至真、至善、至
美的具体方法。趣、味、境、意、象、格,是心生一境的追求,它是人文高下的价值安立。同样,它也是慕
高下、争先后的强力意志,说的难听一点,它是个人意志造作的产物,说的切实一点,它是艺术的功利主
义。我们把它投影到当下的书法界,又有多少人困在趣、味、境、意、象、格的比拼中,忘失了生命自觉的
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