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陈林森 于 2013-10-19 20:31 编辑
序
景玉川
陈林森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授业、解惑和教研之余,还进行文学创作。他这本散文随笔集,内容大体分三部分:一部分记述他的亲友与故乡;一部分为游记;还有些篇章属随笔。前者深沉、真挚;游记则流畅、明快;随笔不乏犀利、睿智。从开篇一路读来,作者的人生轨迹随着显现,其身世际遇从苦难压抑,到现出亮色,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就我而言,较偏爱第一部分。
我与林森先生属同代人,青少年时代都名入“另册”,饱尝屈辱与冷眼,也许我比他更甚。他的故乡都昌县与我的家乡星子县在1914年以前同属南康府,后来他大部分岁月又在星子度过,因而我与他有一种同乡同命的亲切感。他曾在新池公社(乡)工作过五年,我也曾下放在这个公社,时间也是五年。稍有不同的是:他在公社中学当代课教师,我则在公社边缘的鄱阳湖畔当知青。他文中提到的一些人物如曹希德、范炜、胡启贵、李文辉等,我都非常熟悉,他们中有的是我的老师(如曹),有的是我的朋友、同学和学生。文章涉及的一些地方,如秀峰、三汊港等,我也不陌生……因而在读这些文稿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引起我的记忆与怀念。“人生莫受老来贫”,对于经历过苦难的人来说,如果不愁衣食,那么,老来怀旧有如柳荫下悠闲品茶,是一种享受,一分从容。
《文艺理论》谈到文艺欣赏时说:成功的文学作品会引起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互动,读者往往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作品中的人与事相联系,因而引起共鸣。《在新池教书的日子》就是一例,作者在文中这样描写我和他都熟悉的新池公社:
“这是个比较偏僻的小公社,土壤贫瘠,山坡上除了矮小的松树,没有别的植被。黄褐色的丘陵,围着些田地和村落,蜿蜒的丘峦上到处是坚硬粗糙的鹅卵石……这里农家菜园的四周,为了防鸡,得人工植些芭茅。学校建在一座名叫“横岭”的荒坡上,离公社两里,离集镇三里,周边只有三五户人家。我来时基本没有搞绿化,学校后面只有几棵寂寞的泡桐树。学校偏北的低洼处挖了一口浅浅的水井,一到下雨,井水一片浑浊,工友挑上水来,须沉淀多时,烧出来的开水仍然不太透明。往东南眺望可见鄱湖靓影,在雾霭的掩映下闪闪烁烁泛着白光……
“我一来就注意到这里是个风口,有时风大到可以掀翻路上的行人。村民的房屋,瓦楞上大都压盖着砖块,以防大风把房顶吹翻。北坡上的松树,在持久的风力下,都一边倒地生长,形似驼背,枯瘦憔悴,显得猥琐。”
白描式的叙述精炼而准确,把我带进了那非常熟悉地方,仿佛重又置身其间:那里的丘岭、沙山、稀疏的松林、泥泞的小街和鄱阳湖畔冬日凄厉的寒风……星子号称“风窟”,是全省刮大风天数最多的县(今天湖风成了湖区两岸宝贵的发电资源)。
作者的游记则有所不同,显得明快与轻松。时代的进步使作者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心绪也变得开朗,因而有闲情逸致悠游于名山胜水之间。对语文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充电”。好的游记如善解人意的导游,如引人入胜的画廊,移步换景,娓娓道来,人们随着作者屐痕处处,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林森先生游记中所记之处,有的地方我到过,有的则没有去过。那些未去过的地方,如乌镇、浠水,由于写得细致,读过品过之后,恍若身临其境。林昭本是一个沉痛的话题,《探访林昭墓》中所遇的奇异的导游队伍,让人感受到生活中尚存一缕幽暗。掩卷凝思,无限感慨,我不禁想起奥斯特罗夫斯基在《重铸的生平》中所说:“我们所建立起来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东西”(载俄罗斯2006年11月20日《共青团真理报》)。
在游记中,作者写景状物也颇见功力,如《海南岛环岛七日游》写海上日出:
“6点钟的时候,我们聚在甲板上等待看日出。东方的海平面上有大片的云层,日出之前,云开始被染上绚丽的色彩,那是逐渐地由暗到明的变化,直到那一刻,新的太阳从东方狭长的云缝里露出火红的脸庞,整个世界宣告了白天的开端。甲板旁好些人在抓拍,我也拍到了大海日出的镜头。你在其他地方看日出,都不是纯粹的日出,在地平线上总有一些别的障碍物,只有在大海的尽头,那才是真正的地平线,那才是天地的边缘,那才是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而在船上观日出,视野又是那么开阔,以整个大海为背景,并且这一天,风平浪静,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屏气凝神,等待奇迹的到来。‘鲜红的太阳’,只有这时才是最准确的描写,不但红得可爱,而且新鲜,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旭日将第一缕阳光撒向海面,海的全身摇晃着,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仿佛在为初升的太阳欢舞。刚刚还那么琳琅璀璨的海岛的灯光,在初升的阳光下,一下子就黯然失色了。”
写日出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这篇写得却有新意。
杂文随笔在集子中不多,但不乏耐人寻味之作,如《人生的秋天》、《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什么》等。(苦卓堂附言:杂文时评在另一个集子中。)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在那些回忆亲友、同学、同事的散文中,对人物的描绘如果能参照孙犁先生的散文,通过一、两个细节描摹出来,那人物将会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咀嚼。当然,我这样说,不免有点苛求了。
写序本不易,可那天接林森先生电话,我竟不知深浅地答应了。等到一旦动笔,这才感到自己实在自不量力。但既已应允,却又不好反悔,只得硬着头皮写下来。拉拉杂杂写下以上文字,恐怕大多是胡言乱语,请林森与读者诸君原谅并指正。
癸巳(公元2013年)秋分于浔阳
【注】景玉川先生,江西星子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98年从事专业创作,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长篇传记问世。
博主附言:本文是景玉川为拙著《苦卓堂文稿》第1卷(散文随笔)所写的序,其余各卷(2-6)均只用作者的后记。
附1:散文随笔卷封面
《苦卓堂文集》第1卷 散文随笔 目录 序………………………………………………………………………………………景玉川 1、 老家 2、 问钟 3、 我的收藏 4、 悲欢岁月堪回首 5、 我的三汊港怀旧之旅 6、 武宁怀旧之旅 7、 在新池教书的日子 8、 穿越时空的会见 9、 母亲百年祭 10、四姐的不幸 11、好人一生平安 12、悼念彭祖彭同学 13、老同学聂暾来访 14、记一位终生务农的老同学 15、看望连俊霖老师 16、看望曹越老师 17、和张炼强先生在一起 18、会见刘孝学教授 19、胡启贵老师来访 20、邵长缨老师印象 21、看望老同学的父亲 2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23、我的新同事和新学生 24、儿子回家过年了 25、孙女的学习 26、懂事的小外孙 27、九江陪医记 28、在榭上风铃家做客 29、私人诊所 30、行乞的维纳斯 31、一颗美丽的星子 32、秀峰登山记 33、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访问记 34、访共青城散记 35、返乡散记 36、金秋时节访靖安 37、三爪仑掠影 38、到乡下拜年 39、惠农政策阳光普照 40、第一次坐动车 41、长沙七日 42、我在北京泡温泉 43、三月八日游长城 44、初吻深圳 45、清明游深圳,缅怀邓小平 46、游览深圳世界之窗 47、与大海亲密接触 48、海南环岛七日游 49、探访林昭墓 50、游嘉兴南湖和九龙山 51、从京杭运河到三塔公园——嘉兴半日游 52、历史文化的饕餮盛宴——绍兴二日游 53、秋高气爽访乌镇 54、江南佳丽地 古镇任我游 55、山西旅游散记 56、在火车上 57、浠水之行 58、人生的秋天 59、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什么 60、旧书淘宝与半价服务 61、北京的冬天 62、春运的味道 63、观念的差异 64、假期杂记 65、在嘉兴吃牛排 66、马齿苋 67、绛雪纷飞香樟叶 68、爱的暖流 69、刷卡 70、美女如云 71、饭局上听来的段子 72、街上流行低腰裤 73、省钱的法子 74、她是座精神宝库——我给学生读《杂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