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小时候,一到夏天,捉知了牛是必不可少的。知了牛是蝉(俗名知了)的幼虫,傍晚时分它们就会从地下钻出来,慢慢地往树上爬。七、八月是捉知了牛的最好时节。小伙伴们经常带上手电、瓶子或者塑料袋一起去。天黑以前那些知了牛大都还在洞里藏着,天黑以后就爬出洞口,开始上树。如果去得早,就在大树底下找洞口。地面上发现一个象黄豆大小并且不规则的小洞口,这八成就是了,轻轻用手指一捅,旁边的土立刻坍塌,洞口扩大几倍,整个洞穴露了出来。这时候拿个小木棍轻轻一捅或者直接把手指伸进去,就能拽出一只知了牛。
大部分知了牛都比较笨拙,一伸手指就勾出来了,但有时候也会碰到狡猾的,看到手指进去就往后躲,死活不上勾,除非把洞口挖大,硬拽它出来。有一部分知了牛洞口比较隐蔽,难以发现,只能等到晚上,9、10点钟,再来捉一轮。那时候,树林里很多知了牛刚刚从松软的土壤里钻出来,用手电顺着树干往上照,很多树上都有知了牛在爬,有的在树干上,有的在树干底部,也有少数的已经开始蜕皮了。
捉到的知了牛,有时候洗净炸了吃,也有一部分让它们趴在纱窗上,第二天早上就蜕成了知了。而且那时候废品收购知了皮,那些皮可以卖钱。
如果起个大早,到树林里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就会发现树上和旁边的荆棘、草丛里爬满了刚刚蜕皮的嫩知了,刚蜕了皮的知了很干净,绿绿的翅膀非常漂亮可爱。和肮脏笨拙的知了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有一段时间不再捉知了牛,改为早上捡嫩知了。之所以用“捡”,是因为早上大部分知了刚刚蜕皮,翅膀还是湿湿嫩嫩的,飞不动,直接捡了就走。也有少部分夜晚早早爬上树开始蜕皮的,早上的翅膀已经硬了,当人走近的展翅就飞了。暑假里,运气好的话一个早上就能收获数十只。那种愉悦的心情难以用语言形容。
爱捉知了牛是孩子的天性,主要是为了好玩,炸了吃的时候不是很多,也有时候喂鸡。知了牛营养倒是很丰富,蛋白质含量很高,炸着吃很香。整整一个夏天,都会沉浸在捉知了牛的游戏里乐此不疲。那时候十来岁,对自然界刚刚有了一些了解,求知欲也正旺,对于昆虫、小动物最感兴趣。
小时候我看到《作文选》和《少年报》上有不少小学生作文写到捉知了,他们捕捉的时候几乎都选在知了在高高的树干上高声喧哗的时候,有的小孩是趁着夏日中午大人午睡的时候偷偷跑出去。他们一般先准备工具——长竹竿和粘胶,也有的在竿头绕一团蜘蛛网。粘胶有的用桐油胶,或者面筋,甚至沥青。我们小时候其实从未用过类似的方法,这种方法太直接,太费力气,而且难度挺大。因为知了往往藏在浓密的枝叶之中,找到他们并不容易,而且儿童力气小,那么长的竹竿也使不上劲,想要粘住几米之外的知了谈何容易?往往晃来晃去,找不对位置,知了却被惊动飞走。所以说这办法并不实用。
最好、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要么晚上捉知了牛,要么起个大早趁着知了刚刚蜕完皮,飞不动的时候把它捉走。如果不用这两个办法,还有个办法。有一年,一个夏天的晚上,大院那位孩子王带着我们捡来一堆树枝,在篮球场上点了一堆火,然后分头去摇动周围的树,于是,好多知了们一边吱吱叫着一边源源不断飞向火堆,这是因为昆虫的趋光性。此法收获很大,一次可以捉到几百只。我们也曾把捉到的知了在火上烤了吃,但尝了尝,味道不好,因为这样捉到的知了已经很老了。
上高中以后,学了法布尔的《蝉》这篇课文。法布尔的科普文章,让人读得如痴如醉,在他优美的笔调下,透出的是其温馨的人文关怀,包括对自然界,尤其是对动物。
法布尔在《蝉》的最后,这样写到: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这篇《蝉》对我有所触动,从此对蝉的生命开始尊重起来,也对小时候的“残暴”有所忏悔,甚至有了放生的举动。一次在家,碰巧见到有只知了从空中倒栽葱下来掉到了窗台上,在那躺着翻不过身来。我打开窗子把它捡起来,把玩了一会,又想到了法布尔的“四年五星期”,就打开窗子把它放回原处。知了稍微停顿了只有一秒,就突然飞走了。我心里默念着:去尽情歌唱吧!珍惜你那有限的时光!我忽然想到,这“有限的时光”不仅是说它,不也在说我们自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