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探访棺材山战场[size=26.399999618530273px]
前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胜利,铭记历史,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发动全国、省、地级市各新闻媒体近千名摄影记者和国内外万名摄影师、拍客共同参与“八年抗战、民族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摄影活动。本报作为该活动参与单位之一,结合赣北九江地区是抗日战争正面主战场的实际,探访了我市部分抗战遗址,现特推出“八年抗战、九江记忆”栏目。
探访棺材山战场
本报记者 李涛渊 摄影报道
棺材山位于武宁县箬溪(柘林水库湖面之下,已被水淹)与巾口之间,永(修)武(宁)修(水)公路之北,海拔578.3米,横亘如屏,峰顶豁露,四周峰峦迭起,如众星拱月,雄伟险要。占领此峰,可控制四周高地,扼守公路,与莲花、巾口等地遥相呼应,并可遥控修江。由于棺材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成为1938武汉会战和1939南昌会战两次大战的战场。
其后的1940年夏,驻守在箬溪的106师团一部向棺材山守军发动攻击。邱仲丕率军据险固守。邱仲丕指挥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邱仲丕团战至只剩下身负重伤的他自己一个人。邱仲丕敢打敢拚,被日军称为“邱老虎”。邱压在死亡士兵的人堆里,夜晚被人救出。
1941年3月,王陵基30集团军所部收复武宁县城,再次攻占棺材山。此后,日军虽屡有侵犯,终未能越过棺材山前,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棺材山经数年历过几次大战,为赣北抗日战场所少见。(参见李勇《寻访武宁棺材山战场》)
2015年小满过后的第一天,记者与民间研究九江抗战历史及战场遗物挖掘整理第一人李勇的带领下,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了棺材山,这里是一片开阔的丘陵地带,此时此刻,当地村民正在山下的田地里翻耕土地,而在70多年前,这里却是烽火漫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白刃肉搏的战场。
来到棺材山下的上畈村,正在村头大树下乘凉的今年66岁的村民余修满等人向记者介绍,虽然他没看见过这场战争,但他们小时候经常听到村里的老人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据他们介绍,1939年3月南昌会战,中国军队就驻扎在他们村,在这里抗击日寇的主要是川军,其中不乏学生兵,就在离村前不足200米的一个名叫来龙山小山上,就有姓邱团长带领他们的战士在这里抗击日本鬼子,小山上还挖了一排排的战壕,有一米多深,他们小时候经常到这些战壕里玩耍。村里原来还有一位抗战老兵,去年去世,另外,还有2名川军,抗战结束后就留在了这里,现在他们也已经去世了,但他们的后代现在在武宁县城工作,据说,前些年,他们还曾经回到了四川寻根问祖。
沿着田埂,余修满带着我们来到来龙山,这座小山高度不足30米高,但布满了荆棘和树藤,地上覆盖着残叶,一看就知道很久没有人来过这里。我们一行来到山上,首先在距离山顶大约20米的背面,中国军队阻敌的反斜面方向(山顶的北坡),发现一个直径约10米的大型隐蔽坑,这就是当年中国军队隐蔽休息、吃饭、放置弹药武器的地方,掩蔽坑有通道蜿蜒走向战壕,并布置了几个机枪掩体,说明这是一个中国军队的反斜面阵地。余修满介绍,当时正是3月雨水季节,听老人讲,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战士们身上被雨水淋湿后,浑身发冷,日本鬼子向来龙山发动进攻,守在这里的邱团长在指挥战斗时,嘴里不停地喊“打死他们、打死他们。”团长亲自督战,打出来的子弹声密密麻麻的,就像锅里炸芝麻的声音。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72军新编13师39团上校团长邱仲丕(1903—1953),驻守在棺材山。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敌人的钢炮把成吨的炮弹倾泻在棺材山及周边地区,邱仲丕指挥部队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敌人在损兵折将,无可奈何的心情支配下,给能征善战的邱仲丕团长取了一个带仇恨性的绰号,叫他做“邱老虎”。从此以后,鬼子一听见“邱老虎”的兵来了,就胆战心惊地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棺材山经过历次血战争夺,我阵亡官兵至少在3千以上。
在来龙山,李勇拿出随身携带的金属探测仪,从战壕掩体内探测并挖掘出土一枚子弹壳,看弹壳底部标识,李勇辨认这是中国军队装备的7.92毫米口径步机枪所使用的子弹,1937年匈牙利制造,并介绍说该种子弹在赣北战场出土较多,是中国军队在来龙山阻击日军的战斗遗留物,另外还挖掘出土一个弹片和一颗修筑工事用的铁钉。
在离棺材山北面10余公里的王家铺(今瑞昌市南义镇),日本鬼子多次从这里路过进入棺材山战场,他们烧杀抢夺,制造了无数血案,其中,青陂下大屠杀就是其中的一例,4处屠杀地点就先后杀害我同胞数百人,400多人的村庄到抗战结束后仅存10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