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4 21: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细君和亲
刘细君生在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温柔富贵之乡。其父刘建养尊处优,放荡不羁。他联络对朝廷不满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反叛的大量物证,立报汉武帝。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带自缢身亡,细君的母亲以同谋罪被斩。父死时,细君尚幼,赦无罪。不久被带入长安宫中生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稍长,细君即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双全的大公主。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年间,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汉家公主的聘礼。于是,一纸诏书改变了细君一生的命运。汉武帝命她远嫁“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国。年仅16岁的细君前往乌孙和亲。送嫁那一天,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乡国之思”。关于细君公主出嫁,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细君出嫁时的车队是从江都出发的,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
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猎骄靡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乌孙人因其肤色白净、花容月貌,称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唯恐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照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昆莫(“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昆莫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按照中国习俗,右的地位高于左,右为“上首”,左为“下首”。然而,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而匈奴的习俗却是:“尚左,其坐,长左而北乡”。即左为尊,右为卑。也就是说,乌孙国的习俗与大汉相反,是“左”高“右”低。
细君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政治活动,“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以博取乌孙贵族们的欢心。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
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而汉人在曾经的春秋战国时期,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叫做“蒸”,而兄,叔死后,弟弟或者侄儿可以娶寡嫂或者婶母,叫做“报”两者合称收继制,也叫转房制,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道德规范的。但是汉武帝时,儒家兴起,收继制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岑陬娶乌孙公主为夫人。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无疑使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容妾思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她连忙写了一封信,向武帝说明这个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结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就命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
后来,乌孙王昆莫真的把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继立为王。细君在乌孙期间约有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公元前87年,细君因产后失调,加之心情抑郁、思乡成疾,病逝乌孙。
细君死后,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通过和亲,乌孙终于和汉朝结成了长期的同盟。两位公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汉王朝的安邦睦邻做出了贡献。公元前72年冬,匈奴进攻乌孙,乌孙王和解忧公主一起上书汉朝,请求出兵增援。汉朝接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信后,立即派出15万骑兵北渡大漠,与乌孙5万骑兵联合,夹击匈奴。匈奴遭到出其不意的突袭惨败北逃,小王以下男女四万余口被擒,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减轻了其对丝路的骚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