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人民万岁 于 2016-3-16 21:33 编辑
星子旧城琐忆•人物篇之三星子县城里面有些响当当的人物。胡大炮,是个杀猪卖肉的屠夫。据说,切肉的时候一刀准。你要多少肉,跟他一说,他一刀下去,不用再切第二刀,份量正好。马老师,是小学的体育老师。我在影剧院看过他表演九节鞭,真是出神入化。兰师傅或者蓝师傅,县委食堂的厨师,据说炒的菜特别好吃。县革委会主任史松明,一个神秘人物,从未见过面,能够住到县革委会大院里的别墅。阿三,一个住在北门巷的来自上海的知青,养了一条狼狗,跟人一样高,还会跟人握手。 但这些人物,对于我这个小孩子来说,搭不上话,没有真切的印象。在县城里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那些从郊外来到县里卖西瓜的汉子。 县城里最繁华的地方,是县百货公司前的十字路口。一条大路,就是后来的紫阳路,从北向南延伸过来,在这里跟东坡路、西宁街交汇。紫阳路南北向,东坡路向东,西宁街向西。这个十字路口,每日人来人往。郊区甚至更远点的地方的农民,喜欢在这里摆卖东西。声气最大的是卖西瓜的农民。 卖西瓜的一律是三四十岁的精壮汉子。他们接受生产队的派遣,肩负着无论如何都要把西瓜卖光的历史使命,排除万难,争取卖每一个瓜都取得彻底的胜利。 装西瓜的,有时是谷箩,有时是板车。大汉们手拿称杆,往街边一站,等着别人来买瓜。 来人一般会用手敲一敲瓜,听一听声音。然后习惯性的问一句:“这瓜熟了吗?” “包熟,不熟不要钱”,卖瓜的热情地回答。 卖瓜的拿起称钩,把弯弯的钩尖插进西瓜,提起来,称瓜。称完,又问:“要不要打开看看?” 客户要是粗心一点的,就说:“不用。”然后直接付钱走人。 也有细心一点的,说:“打开看看。” 卖瓜人便拿出一把尖尖的半尺来长的刀子,在西瓜上切一个三角形的小口,拿出那小块西瓜,对客人说:“看,熟了,红瓤。” 有的客人会细心一点,要求再看一看,有的还会咬一口,试试甜不甜。如果发现瓜籽有问题,就说:“没熟,籽是白的。” “哪里是白的,你看,这不是黑的?熟了。”卖瓜的立刻在里面用刀挖出一粒黑籽来证明。 如果实在找不出黑籽,就说:“里面都红了,熟了才会这样。有白籽很正常。” 如果肉是白的,顾客不要,他就会想办法在里面找到一个黑籽或者半黑的籽,说:”你看,籽都黑了,是熟的。”毕竟,摘来卖的瓜全生的还是少,最差也是半生熟的。 如果实在是看不到一点红,生得厉害,他就会说:“这是黄瓤的。”有时连黄色也没有,就说:“这是白瓤的,很甜。你自己尝尝。”即使再没味道的西瓜,也比白水有味道吧。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讨价还价吵吵嚷嚷的结果,都是卖瓜的获胜。 我观察的结论是:生产队派出这些壮实的男人来卖瓜,是为了吵架,而且不怕打架。 十字路口还有吸引我注意的人,就是卖毛栗的女人。 星子县城四周的丘陵和不远的庐山上,漫山遍野地长着毛栗,全是野生的。这些女人也是农民。她们去山上采来毛栗;至于怎么去掉刺人的外壳,剥出里面的毛栗来,我就不知道了。毛栗不大,大的就拇指盖那么大,小的比小手指的指盖还小。农妇们把这些毛栗煮熟了,按大小分好类,放在布袋子里,拿到街上来卖。 卖毛栗不用称,而是用小竹筒量。竹筒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小而短的,装的毛栗少,一分钱一筒;大的有茶缸那么粗,有筷子那么长,一毛钱可以买到一筒。我一般买1分、2分、3分的,5分钱的很少买,1毛钱的问都不敢问。买毛栗的女人们都很慈善。有的时候,会额外地抓一小把给你。她们的和声细语,与那些卖西瓜的粗声大气形成反差,同是农村出来的,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