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第一,要不要保留入声的问题
有很多诗家和诗评家认为,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普通话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普通话中又没有入声。于是提出现代人写诗完全可以按照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归平声,上声、去声归仄声。这对于初学写诗且不懂声韵的人来说,的确是很方便。也为诗词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但是,这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包括我。
首先,由于中国传统诗词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诗作。而唐宋时期仍然保留着入声,甚至入声也包括几种(阴入、阳入、中入)。如果不保留入声,势必造成后人对前人诗作声韵的无知,从而影响他们读前人的作品,以为前人诗作多是不合声律的。
其次,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大都不懂或者不是很懂声韵。他们可能不知道入声字在作诗填词时,有着其他声调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入声字通常可以表现出一种或激昂或凄恻的情感。如《满江红》这个词牌,如果用上声或去声来填,远远不能表现它的音乐效果。
再次,普通话也是有时间性的。普通话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普通话,即首都所在地的标准音。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明清以后逐渐形成的。或许是由于满人学习汉语不很容易,特别是汉语中复杂的声调让他们无所适从(我们可以从一些外国人说汉语没有声调得到佐证),所以他们将汉语原来复杂的声调变得简单一些,变成了四个声调。这些只是我的猜想并没有明证。我们也不能担保北京话永远是普通话的蓝本,这话并不是带有反动的意思。
最后,就是普通话的推广问题。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各方言区有自己非常顽固的方言习惯。这不可能很容易解决的。就算是专门从事语言工作的人,例如播音员,也有一些发音不准的地方,更何况是一般的诗家,特别是那些没有受过现代教育的诗人。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生活在东北和北京的,就是东北和中原地区也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入声。普通话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多音字和变调字(包括轻声在内)。
★第二,关于区分入声字的问题。
有很多初学作诗的人不会区分入声字,特别是北方方言区的人。其实这也不是无章可循的。
入声就是指发音短促且声调急剧下降。
首先,可以肯定前后鼻音的字都不是入声字。因为入声都是塞音音尾。
其次,现代汉语中声母为b、d、g、j、z、zh的阳平声,即第二声,都是入声。例外的仅有“鼻”是去声(也属仄,问题不大)、“甭”是平声,但这个字在诗词中恐怕用不上,否则有点不伦不类了。
再次,我们可以根据偏旁来确定一个字的声调。因为古人造字时很多都是形声字,即声旁表示读音的字。如果两个或几个字声旁相同,那么它们的声调也大多相同。如果你知道“及”是入声,那么你就可以推断出“极”、“圾”、“汲”、“趿”、“吸”都是入声;“歇”是入声字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遏”、“竭”、“渴”、“喝”、“揭”都是入声字。当然这一规律并不是很可靠。
最后,当我们不能确定一个字的平仄时,可以参看古人的诗作或是韵书。 ★补充几点识别入声字的方法:
1、韵母是ūe的字大都是入声字,如“虐、略、决、确、月、约、绝”等。在常用字中只有“瘸”、“靴”两个是例外。
2、韵母uo跟卷舌声母(zh、ch、sh、r)相拼的字都是入声,如“酌、桌、辍、说、若”等。
3、声母f、z、c、s和韵母a相拼的字,大都是入声,如“发(发生之发和头发之发同属入声,但不是同一个字)、法、伐、罚、扎、察、撒、萨、飒”等,但是翘舌的情况较复杂。
4、一些非鼻音的字,如果有两种读法(包括方言音),但是意义上没有区别的,往往是入声字,如“色”、“血”、“脚”、“角”、“剥”、“削”、“薄”、“落”、“嚼”、“学”等。
以上方法,并不完全可靠,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