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1 08: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本来很不愿意写金庸这个话题的。因为金庸在我的阅读史中,是一颗已经早被跨越,并且抛于足下很远很远的石子。
我自小学五年级开始读武侠,我的阅读速度又比一般人快四倍以上,所以实际上初中之前,古龙和金庸、温瑞安(还捎带个萧逸)所有在大陆出版了的小说,都被我读完了。我对他们的喜爱过程是这样的:起初我喜欢古龙,后来我更喜欢金庸,再后来我喜欢温瑞安,再后来•••••多年以后,大学毕业,我倒过来喜欢金庸,二十一二岁的人,竟然不止一次,在初秋的院子里,读到“千里层云,万里暮雪”之际,怔怔地落下泪来。然而,年岁渐长,在奔三之年,我忽然间才发现,最终在武侠一道中,我喜欢的还是古龙。他血性,天真,直率,并且写作什么,便信仰什么,最后他的一生和文字,是高度吻合,近乎殉葬于自己的小说。也许他故事中断的太多,也许他文笔风格重复得太多,但那一脉至死不泯的真,迄今读来,还是滚烫与热烈的,象一汪永远不会冷却的心底的血。
起初我是买了一套金庸全集,结果被人借得七零八落。一怒之下,我又去买了一套,而且贴上封条:永不外借。
这一套半的金庸,迄今还在我故乡的书房里,安静地承受时间的灰尘。
有一年,王朔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砖砸金庸,说金庸的小说意识落后,情节荒诞,人文观点更是狭隘云云,那时节,我大怒,单独写文章驳斥王朔,还傻傻地给中青报投稿。
然而若干年后,在阅读的道路上走了很远很远,在人生的道路上行了三停两停,一抬眼,我才发现,王朔是个先知。王朔其时之所以是王朔,确实因为他看到了比我更多、更深刻、更切中要害的事物。
金庸小说的局限性此次我已经打算略过不谈,而且,冷眼旁观网络众多争论,我发现了一件事,看得到他的局限性的原不必你去指出,而看不到的,无论你怎么说,也不在他的理解范围之列,是以,略过。
我只想剥下金庸大侠的画皮,让大家看一看,他情深意重、义气干云的文字底下,龟缩着怎么样一个苍白、自私、孱弱和渺小的灵魂,一个文采翩翩的男文人的文格底下,是怎么样的背信弃义、贪婪无止的人格。
金庸的第二次婚姻,是和才女朱玫缔结的,在长达20多年的婚姻里,两人可谓共同度过了人生最好的时光,而这段时光,也是他们事业由最艰难走向最辉煌的时光。
结婚初期,朱玫身为英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记者,一手协助金庸办明报,一手抚育刚刚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