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7 12: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黑龙江
编纂通志
巡抚广西时,谢启昆被清廷授予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官列正二品。居此品秩的封疆大吏,能在妥善处理政务之余潜心学术研究,在清代并不多见。
谢启昆早年受家学熏染,后得名师点拨,与翁方纲、章学诚等切磋问学,学富五车,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方面尤有造诣。鉴于雍正时期所修的《广西通志》多有损漏,谢启昆履任后便计划重修新志。于是他招募精于考据、擅长地理的胡虔主持桂林秀峰书院,并于院内成立修志局,自任总裁,命胡虔为总纂,下辖9位分纂。与此同时,他下令各知府、知州参与资料搜集工作,将各地典籍志书、文书资料上报省城,为修志局所用。在编纂过程中,虽然具体的工作由胡来组织,但谢在体例沿用等方面却亲自参与规划并执笔撰写,使得全书撰述工作得以有序展开。从嘉庆五年正月设局始修,至翌年四月,280卷的《广西通志》(嘉庆)(简称《谢志》)初稿问世,耗时仅一年有余,震惊学界。
这部《广西通志》由典、表、略、录、传5个部分组成,记载先秦至嘉庆五年广西的历史。其中“略”共161卷,占全书一大半。“录”、“传”两部分共41卷,收录历代近2800位人物的事迹。其篇幅之大,内容之丰,体例之完备,为广西方志前所未有。
体例编排合理,是这部方志最为人称道之处。“典”中的训典(历代皇帝的诏谕),“略”中的前事、金石,是谢启昆创造性的发明。其他篇目,或移植旧志而输入新意,或改造旧志而赋予新意,或裁汰归并而凸显新意。其层次,则根据内容多寡来酌分细目,粗细相宜(如“典”下只有“训典”一目,“略”下则设“经政”等9个目,其下有的还细分出第三、第四层小目,如:略-经政-铨选-文职),为后来的方志编纂者所效法。张之洞赞该书为“省志善本”,梁启超称“后之作者,皆奉楷模焉”。著名学者阮元主持修撰浙江、广东、云南等省的通志时,仿其体例,即是明证。
金石存书
上述《广西通志》的“略”这一部分,有“金石”一目,共15卷。谢启昆认为可以独立成书,便请朱依真、胡虔为之,这就是世传著名的《粤西金石略》。
《粤西金石略》辑录晋至元广西境内各种钟鼎款文、摩崖石刻共483件,形制以石刻为多,属地以桂林为多,年代以宋朝为多,内容涉及历代吏治、征战、建筑、宗教、游记、诗词等等,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史料集。
作为嘉庆《广西通志》的副产品,《粤西金石略》阅读方便,为广西古代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雨的侵蚀,这些金石文献有的已失,有的已经无法辨认,要不是谢启昆将它们记录下来,后人便无法读到其中更多的史料。
在广西历任外来官员中,谢启昆以年逾六旬之躯前来就职,在两年多时间里做了一系列令人夸耀的好事,编纂出闻名全国的省志,使他与众不同而格外耀眼。
嘉庆七年(1802年)六月,广西大旱,民众生活难以为继,叫苦连天。谢启昆心急如焚,拖着病体,率领僚属前往桂林郊外的城隍庙祈雨,不幸于烈日下中暑,医治无效,于是月二十六日病逝于广西巡抚任上,享年66岁。嘉庆皇帝感念他为官清廉品正,治理广西财政有功,诰授资政大夫,并下诏赐予治丧银3000两,命江西巡抚代祭,准谢启昆灵柩入江西,葬于今新建县桃花乡大山,广西亦有官宦祠陈列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