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大学
Mar/21/2019
“你这种情况呢,《大学生手册》里有明确规定,不及格学分累计达到或超过25学分的,就必须要退学了。”
说实话,从辅导员那听到这话的时候,我是惊讶而羞愤的。尽管老师之前曾不厌其烦地强调过,但我却一直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沦落到被强制退学的地步。
最严重的,不过是留级。
但当我妈赶到学校,我终究忍不住哭了,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话,我真的完了。
这是一段长而黑暗的路,讲出来,也会怕痛,但还是要讲。
我不想看到你也后悔。
01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都以为独木过后是大道。
我也一度觉得,大学,闹着闹着就过去了。你看,大学和专业都挺合心意,只要安安分分待上四年,还不是顺利毕业?
但我没想到,刚开始迈出的几步路,就没那么顺利。专业课想学却提不起力气;重难点不想使劲琢磨,想不通读不懂时也就任由着不懂不通了;公共课不想听不愿看,兴致缺缺。
好几次,愤愤地把课本往桌上一掷:“什么玩意儿!” 自顾自玩起手机。
突然感觉,做什么都没了目标,都失去了动力。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什么才能让自己真正觉得“有所谓”?
我回答不上来。
我以为一切都只是没选好,得到的和想要的对不上号。后来才发现,不是因为这样的大学配不上自己,而是这样的自己配不上大学。
我不知是听信了谁的一句:“只要考前做上几套题,背一背,绝对挂不了。”
于是平时不好好听课,不好好做作业,每次临近考试,提前几天才开始复习,渐渐地,这种节奏就成了习惯。考试前一晚,熬到一两点甚至整夜不睡,就直呼自己的努力太感人,一定不会挂科。
但,第一个学期我接连挂了三科。
02
这并没有什么,我宽慰自己,重修回来就好。
只是挂科的教训非但没让我警醒,反而让我更加觉得,关乎学习的,都挺没意思。我周围的好几个人,都走进了这样的死胡同。
其中一个男生阿钢,算是比较熟悉的,我们经常一起组队开黑。有朋友调侃他,游戏攻略张口既来,怎么不见把这聪明劲儿用在学习上?他一挠头,
“有这功夫,不如打把游戏来得有意思。”
游戏里得来的成就感,是现实里永远无法得到的。胜利,冠军,决战时的爽快,他人艳羡的目光。于是躲开现实里碌碌无为的自己,一股脑钻进虚拟的丛林里称王称霸。
你偶尔看到他的开朗劲儿,完全想象不出他正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
我倒是听他说起,说自己比起本专业,更喜欢文学。而他讨厌现在的一切,说不喜欢的,再多付出也没什么用。
他常给我看他写的文段,但可能是我偏于庸俗,品评不出什么,只会夸着:“你比我厉害太多,我只是混混日子,你这才叫追求!”
后来听到他说想退学重考,我是实打实佩服的。这事要是搁自己身上,我是绝对不敢做的,毕竟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
但当我跟朋友夸赞他的勇气,朋友当头一瓢冷水:不珍惜现在,不抓住当下更多改变的可能性,动不动就回到原点,原点不会永远回得去,逃避也不一定能避开苦难。
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这两个字,不管是学习的什么。
后来阿钢想通了,打败现实的,往往是先变得现实。
他告诉我,先跨过本科学业这道坎,才有机会跨考别的专业的研究生,更加理直气壮地找寻自己的热爱。否则,以此为借口逃避现在,颓废自我,只会让自己失去的更多。
这话在理,可我们大多数人进入大学后,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清楚。
不像高中,单纯地为了高考猛冲猛打,大学的自由更易滋生迷茫和堕落,唯一可能相同的目标就是不挂科。
“无所谓!”我的嘴边常挂着这样一句话。管它什么喜欢不喜欢,管它什么学问之有无,于我而言统统没必要。这对肩膀,除了自在,什么都不想扛。
更别提所谓的变得现实,仅仅是想想自己大学这两三年学到了什么,最后一拍大腿,觉得这样下去找不到饭碗,会饿死。
……
我们何以甘愿如此平庸?
03
和我的好朋友易易熟识起来,也是因为挂科。
易易比我情况稍好一些,脑瓜不算灵活却懂得下功夫,她很清楚自己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追上别人。但她到底还是挂了一门挺难的数学。她说,
“挂科,一旦有了开端,就很难终结。重修课程,大部分由于时间冲突无法跟班学习,你需要付出比之前多得多得多的时间和努力去自学、去整理,甚至可能耽误现在的课程学习。”
最重的代价,就是一个坑还没填上,又塌陷出更多的坑洞,重重围困住你,还有那份压抑的心理状态。
易易没那么走运,把数学的学分修了回来,却因为花了太多精力,丢了其他课程更多的学分。
那天,她把头埋在膝盖里,只是低吼:“欠下的是还不清了。”我心里一阵酸涩。
不过,她遇到的困境没有让她退缩,而是教会她正面应对,她选择继续努力。但很多人只是把难当借口。我没法看着老师的眼睛回答“我为什么会挂科”这样的问题,我擅长低下头,略带些委屈:“太难了!”
可是,我真的努力了吗?没错,挂科让我很有压力,但压力却没如愿转化为动力,我还是半带逃避半不自律的维持着一种没有生机的生活,心里唯一的信念是,我怎么可能会被退学?!
可是,两年了,我挂的科目却越来越多,多到一种近乎连重修的意念都没有的状态。
04
当初刚挂几个学分的时候,辅导员要和家长沟通我的学习情况,我大哭着跑到办公室,“求求您,别告诉我爸妈!”
“那你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在与辅导员交谈的时候,我坦言,上了大学,父母成了“圈外人”——朋友圈外的人。
我们与大人之间,或多或少隔着一堵生涩的墙。
相当多的父母小心翼翼,一边觉得孩子长大了无需担忧,无需再管,便不再多问;一边又暗暗地想从朋友圈里窥见子女的生活动态。但有更多的子女,选择了屏蔽父母,包括我。
我攥着手不敢看他,辅导员问,你觉得你愿意告诉父母大学里的情况吗?
当然不。
为什么呢?这么说吧,我妈早就为我设计好了路子:成绩适中,读完大学,然后考个公务员安稳度日。
但我觉得自己走不了这样的路,我注定失败。这话没法说出口,一定意义上,我们的屏蔽,是希望我们与父母相安无事,不会各自失望。
但失望会永远存在,这是我心里的疙瘩,平日里不会有任何症状,一旦双方对峙,定会膨胀爆炸。
我不喜欢和父母打电话。
“要好好吃饭啊。”“最近天气变冷了,出门多穿点。”“生活费还够吗?不够跟我们说哈。”“要好好上课啊,好好听老师讲。”短短一分钟的视频通话里,多的话讲不出。
三七度八的心收到怀里捂过的三十八度的话语,我始终觉得温暖不起来。
05
我没勇气,是辅导员把最后的结果告诉了爸妈。
“你怎么回事,我们这么辛辛苦苦养着你供着你,之前我们和老师劝了你那么多,怎么到最后还是这个结局啊!”
“你这个臭丫头,你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没听说过谁上个大学还被退学的!”
电话那头隐隐有哭泣声,应该是我妈。我鼻头一酸,“我实在是学不进去,我管不住自己啊!”吼了出来。
“我们……哎,我们也不好,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总觉得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应对了……”
我们各自沉默着道歉。
这算是一种僵硬。父母觉得孩子长大了知道是非黑白,想去触碰但又害怕打扰,伸出的手停在空中;孩子们只听到父母喋喋不休的教育,想倾诉又住了嘴。
之前有人问过我,离开家上大学,父母能掌控你到什么地步?讲真,我反倒希望他们掌控我,用亲情牵引我,让我有足够的倾吐欲,这样起码还有动力。
但事实是,大多数的家长,等到孩子上了大学,就撒开了手。
好像只过了一个高考,孩子就能一下子长大,就能一下子拥有所有的能力去应对一切,于是爸妈们也懒得去操心去过问,亦或者面对与自己有着诸多代际冲突的子女,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如何自然地开启话题。
所以爸妈们描述子女在家的生活状态时,用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天天抱着个手机,一刻不离。” 为什么明明彼此心里都爱,可实际上,我们好像又没有一个话题可以聊?
这次退学风波,也许唯一值得安慰的事,是我总算和父母好好聊了聊我这两年的生活。原来,有些话并不是不能说出口,而是缺少一个沟通的时机。
06
我最终挂了25个学分。
辅导员于我而言像是最后一根稻草,我求他,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说自己知道错了,以前是糊涂无知,说愿意留级,能把学分修回来,说自己很珍惜学习的机会。
“求您!”这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即使后来我妈死死地拽着辅导员,一遍一遍念叨:
“老师,我家孩子挺努力的。”
“老师,学校能不能再给一次机会。”
“老师,孩子就是我们家的希望。”
都来不及了。
后来再去办公室的时候,偶然遇到另一位同学和他的父亲。
言语中听出,是来申请留级试读的。我站在一旁,看着他父亲在保证书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死死地抵着,像是恨不得咬破手指以示决心。
我回头深深看了一眼在外面等待的母亲,我也一样没有退路了,非得在人生这张纸上按下手印。
重头来过。
07
退学,会是最坏的结果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结果还没正式出来前,我走在学校里,都觉得四面八方的目光,像是在向我发射嘲讽的暗箭,我躲不过,狼狈不堪。
我会被看不起吗,我会被笑话吗?
我只能不停地给家里人发微信:“学校不要我,我真不知道还能去干嘛?我是不是已经废了,没有用了?”
我的出路会在哪里?
我妈小心翼翼地回我:“别难过啊,咱还有别的出路。”出路有,一是重新参加高考;二是参加工作。但每一条路都没那么简单。
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只能向前走。
最难熬的时候,感谢一些人陪我一起熬了过来。辅导员看似不经意实则良苦用心地会和我聊上一会儿天,聊以后,聊我的兴趣。我的父母为我四处打听高考的讯息,报名复读申请。因为有这些人,突然觉得自己有了一些力气。
“十二年付出的努力,就那么轻易地被丢掉吗?”朋友对我说的一句话,一瞬间砸醒了我。直到我说这些时,我即将走入高考复读班的课堂。
如果说我在大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从来都没有认真生活过,从来没有真正努力过。但大学,不是混一混就能过的,我接受这份惩罚,从头来过。
如果要回头说一句话,那会是,再见我的大学!
如果说哪句话是我最想告诉你们的,那就是珍惜你此刻的位置和时光,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再像我。
人无非是在不断的苦痛与选择中成长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弯路直路,只要是自己走的路,必然每一步都算数。
最后,我希望你们都好,也希望自己能更好,真的。
再见。
后记:
我是一名辅导员。工作这些年,我目送着11个学生离开校园。后来,他们有的重新考上了大学,有的找了份谋生的工作。有些我刻意保持着联系,希望能了解到他们的近况,但有的还是断了,他们不愿意提及自己还曾有过在这里的一段时光。总之,生活是不易的。
每次和家长孩子办理完退学手续,心里都很难受。但是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让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能避免更多的人从这里中途离场。事实上,有些人只有受到教训才会警醒,才会回到现实面对现实。因此,一定的淘汰率是必要的。只是希望,我们能和家长一道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在这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机会,为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