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流传,佛教题材的绘画便应运而生。南北朝以来,日益繁盛,罗汉的形象,无论画像或塑像,无一定式。五代的贯休、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刘松年、元代赵孟頫、明代陈洪涭、清代的石涛等诸多善画罗汉的画家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传世极少;唯有清代画家许从龙绘制的大型卷轴式《五百罗汉图》,尚有113幅保存至今,其中除一幅存于南京博物院外,其余112幅均珍藏于庐山博物馆。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画面世,距今已300余年,堪称中国古代佛教绘画艺术瑰宝,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唯一成套大型卷轴式罗汉图,为国家一级文物。
追溯《五百罗汉图》的前世,还得从清康熙年间一个叫金世扬的说起。据清代学者王承苍在《栖贤寺罗汉图记》中记载:金世扬,少年时慕名游庐山,被庐山的雄山秀水、奇丽多姿的山川胜景所吸引,栖贤寺的晨钟暮鼓、栖贤谷的盈耳涛声令他陶醉,遂许下宏愿:“吾他日必以名迹酬山灵。”三十年后,金世扬由河南观察升调苏州布政使,为了兑现少时诺言,捐巨资布施,将居住于常熟的山水画家许从龙请到苏州,由他创作绘制《五百罗汉图》。许从龙耗时六年多,将500个罗汉画于200巨幅画面上,罗汉大者像真人一般,小者不足一尺,栩栩如生,笔力遒劲,所画罗汉没有一个画像相同,所画山水花鸟禽兽没有一幅相似,每一幅画都赋予不同形象的罗汉处于不同样式的特定环境,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幅中神异夸张的描绘,灵妙变化的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跌宕多姿的意味,行坐笑语,山海木石,鱼龙鸟兽,变化无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金世扬将200幅《五百罗汉图》画卷,贮满八大箱,用专船从苏州往运河,由长江至鄱阳湖,运往庐山。途径江西省城南昌时,适逢“浴佛节”(四月初八),于是在南昌佑民寺以虔诚礼仪将《五百罗汉图》200幅张挂展出数日,轰动全城,“远近瞻礼者凡数万人,无不称妙,皆叹曰:兹足以重山灵也。”后金世扬又将罗汉图运至庐山栖贤寺供奉,了却了他三十年前许下的宏愿。由于《五百罗汉图》的“精妙之状,不可名焉”,因而自供奉于栖贤寺后,即驰名远近,观者不绝于途。
许从龙,字佐王,号虎头,浙江嘉善人,奉旨捐职,充誉录官,曾任职南薰殿,后移居江苏常熟,卒年八十二岁。据《海虞花苑略》记叙:许从龙“山水花鸟,得法宋元。尤工仙释神,奇异状形,匠心而出,不资粉本,自成一家。”《五百罗汉图》中所绘的五百罗汉形象个性鲜明,从行坐姿态到容貌长相,面部神情,均各具性格, 无一雷同。或慈眉善目,或奇特怪诞,或气度不凡,或端庄自若,有的腾云驾雾,有的降龙伏虎,有的策仗云游,有的托钵化缘,有的跨海求经,有的进山朝佛,既神通广大,心怀旷达,又万籁皆忘,心境专一,情节异常丰富生动。
《五百罗汉图》受到历代许多文人学士的赞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第二次上庐山,游庐山栖贤寺时,寺僧将当时尚存约120幅《五百罗汉图》给他观赏,康有为见此画,赞不绝口,当即在《坐证渴法》图上题跋:“图写罗汉二百幅,变幻雄奇似贯休。如如不动镇庐阜,千古同传许虎头。”赞《五百罗汉图》堪作庐阜镇宝,赞画家许从龙与此画千古同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光元年(1821)藏于庐山栖贤寺的《五百罗汉图》由于战火等原因,已有部分损坏和残缺,只存154幅。咸丰年间,栖贤寺失火,焚毁了若干幅。后又经历太平之役,寺僧将罗汉图藏入山洞发生霉变,又损失若干幅。1911年军阀从寺僧手中盗买1幅。抗战期间,1938年九江、星子相继沦陷后, 星子县伪县长前往栖贤寺附庸风雅, 两次从寺中窃取7幅,献媚日军。此后,住持把寺中所剩罗汉图运往后方暂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存111幅。1953年栖贤寺众僧将幸存的《五百罗汉图》移交庐山管理局,庐山管理局将罗汉图调往庐山博物馆收藏,并多方寻找,又找到失散多年的2幅,国家拨以巨资重新修缮装裱,于1957年在庐山开始部分展出。自此,有识之士对《五百罗汉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为《五百罗汉图》的历史及其思想和艺术价值作了多方考证,国内外专家学者评析文章亦经常见诸报端。
《五百罗汉图》作为国家一套卷轴式罗汉绘画,是极其珍贵的古代艺术杰作,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在中国佛教艺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上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谓前所未有,开创了《五百罗汉图》轴式画卷的先河,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写下划时代的一页,为后人借鉴古代绘画技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稀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