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十三五”期间,庐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努力书写天蓝、地绿、水清的“环保答卷”,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满意度列九江市第三位。5年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浓墨重彩,精彩纷呈,硕果累累。最积极的作为是服务绿色发展大局。争取到中央及省6079.94万资金用于环境治理;争取到省、九江市支持工业园区扩区调区;争取到省、九江市审批重大项目10余个;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逾20个。全市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持续下降。最显著的成效是环境质量改善稳中趋优。到 2020 年底,鄱阳湖国考星子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考核要求;省控县界沙湖山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比例达100%;蚌湖断面水质明显改善,总磷平均浓度为0.04mg/L,同比下降61.5%,水质提升为Ⅲ类,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1天,优良率达95.9%。PM2.5浓度均值为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九江市排名第3,生态环境状况保持在九江市前列。最可喜的变化是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大幅跃升。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10个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实现监测数据与省级平台有效上传;机构、人员、编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市环保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最关键的收获是全市上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已然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在实践中落地,石材传统产业顺利向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划转整合部门职能,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环保执法权威显著提高。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按照“一岗双责”管好环保,“大环保”工作格局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行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浓厚氛围蔚然成风。
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实现了“三级网格覆盖”。调整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构架,充实成员单位达到41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并按行业组建10个专业委员会。配套实施领导包案、调度落实、约谈问责等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不定期专门听取生态环境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环保工作。出台《庐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庐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调度制度》《庐山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等文件,明确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责任、乡镇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全面理清监管范围、对象,层层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市纪委监察委建立督办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与责任追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市高质量发展及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对生态环保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实施生态环保治理工作。坚持走“产业引领、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财力向生态环保领域倾斜。为保障不因“限制开发、禁止开发”而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对花岗石、青石等非金属矿业转型升级改造项目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财政投入10亿元,社会投融资40亿元建设环保石材产业园,共整合花岗石加工企业433家整合进入园区;横塘镇、华林镇依托板岩资源,投入15亿元成功打造板岩加工优化升级示范基地,实现“污水不外排、粉尘不外扬、噪声不扰民”,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自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以来,完成所有花岗石和青石加工企业整治,累计关停矿山、加工企业和“散乱污”项目1366家,财政补偿6062.2万元;关闭、拆除治理无望的畜禽养殖户68家,财政补偿417.9万元。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投入,投入2.6亿元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4个、工业园污水处理厂1个。投入2.7亿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其中投入7649万元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同时,矿山生态修复投入资金6100万元、“散乱污”环境修复投入资金7682.93万元,打造鄱阳湖最美岸线投入资金3.8亿元,投资1.2亿元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境内秀峰港、长虹港、花桥港、横塘港、新池港、钱湖港河道功能恢复,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扎实落实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有序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有关责任单位主动认领《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书》,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强力推进。为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推进和整改成效,市环委办成立专项督察组进行现场督办、盯办。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生态环保督察、环保督察审计问题等“8+1”类108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验收销号,完成率100%;突出生态环境大排查223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一批生态环境存量问题得到切实整治,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标志性战役,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精准施策,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顶层设计,对症下药,从全市层面着眼,迅速制定了《庐山市“四尘三烟三气”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出台《庐山市加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行动》等蓝天保卫攻坚战役行动方案6个。全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出协同治污合力,打好整治“组合拳”,统筹推进柴油货车黑烟、工地和道路扬尘、餐饮油烟、工业废气共治,持续改善工地物料、砂石堆场覆盖控尘集中整治,城区施工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开展企业VOCs废气治理,思麦博、乐胜、轩庐、鸿顺等企业已完成VOCs废气收集净化处理;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与上牌465台,并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燃煤锅炉全部实现“煤改气”;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全部安装到位;烟花爆竹禁限放、严禁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等方面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系统治污,打赢碧水保卫战。精心部署,创新思路,水污染防治迈向溯源治理。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实现监测数据与省级平台有效上传;聚焦地表水和鄱阳湖蚌湖断面庐山市境内主要水系整治监测,实行溯源定向,为污染溯源和整治提供数据支撑;制定《鄱阳湖蚌湖断面庐山市段水质改善整改方案》六大类20条整改事项,全市上下以问题为导向,投入近3.5亿元用于精准治污,蚌湖断面水质明显改善,总磷平均浓度0.04mg/L,同比下降61.5%,水质提升为Ⅲ类,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共排查出62个入河排口,需整改规范的13个排口已全部完成整改;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共查出黑臭水体12个,综合整治工作正在推进;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抓好各医疗机构规范、高效处置医疗废水、废物。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及企业的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到位,实现污水纳污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统筹推进,打赢净土保卫战。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核实,共核查地块7个,确保全市无疑似污染地块。公布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排查涉危废企业16家,整治38家汽车维修点,强化监管,消除隐患。全面完成了重点企业用地调查和土壤环境详查工作,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和重点地块详查走在九江市前列。 与此同时,噪声管控、饮用水安全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同推进,成效明显。划定县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处、千吨万人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处,沙湖山饮用水源保护列入“十四五”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制定并颁布《庐山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完成规划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划分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其中一类声环境功能区面积0.75平方公里,二类声环境功能区面积4.83平方公里,三类声环境功能区面积5.24平方公里,其他为道路交通用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未明确区域以及乡村区域。定期对各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进行监测监管,均符合国家标准。2015年以来,庐山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进的发展新格局,让“庐山天下悠”品牌唱响神州大地。来源:(庐山生态环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