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凡人庐山恋,名山又一曲
——祖父祖母的庐山恋歌
李国强
今年9月3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新冠疫情防控还在继续,趁苦暑稍退,我们在南昌的五位孙辈到祖母故里——庐山市作了一次寻根之旅。 庐山,自古就是爱情名山。古往今来,多少俊男靓女在这里徜徉山水,品味爱情,并由此走进婚姻的殿堂。
但我这里记述的,则是近一个世纪前,我祖父祖母的庐山之恋。他们没有阳春白雪的浪漫和诗意,没有文人雅士的缠绵悱恻,更没有富贵人家的排场铺张。他们是在庐山土生土长的寻常百姓,是为生活挣扎的贫苦农民。作为两个都带着孩子的鳏寡之人,他们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下里巴人。然而,他们演绎的婚恋之歌,却也是那样的情比金坚,别样精彩。
结缘仙岩
祖父与祖母相识于庐山牯岭著名的仙岩饭店。祖母姓陈,是山南原星子五里牌义门陈阳孟贵村人,后嫁梅溪村宋家。我们在当地朋友和宋家堂兄杏元、建华父子陪同下,到祖母成长地和宋家祖母旧宅以及杏元兄家里参访聊天。 梅溪宋家是一个不大的山村,依山临湖,村前面临鄱阳湖,背靠庐山五老峰。祖母嫁到宋家十年,1926年丈夫因患血吸虫病去世,留下分别为8岁、5岁和两岁的三个儿子。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农妇,要在田少人多的湖边山村,靠作田、下湖是难以为生的。经在庐山牯岭街做小生意的宋家大哥介绍,祖母带着小儿子到牯岭仙岩饭店当洗衣工。
祖父与祖母都生于1894年,当年32岁。祖父比祖母早半年到仙岩饭店当厨师。祖父从小在山北东林放牛、务农,在莲花洞当轿工。原配易氏于1925年7月病逝,留下三男一女。为生计,祖父被逼上庐山打工求生。同龄人,同命运,使祖父与祖母迅速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并在一年后再组家庭。
祖母白净温柔,慈祥仁厚,是一个勤俭持家的贤惠女人。祖父身材高大,敢爱敢恨,是一个会赚钱养家的男子汉。祖父祖母一见钟情,很快堕入爱河。此前,曾祖母也曾为祖父提过几次亲,其中包括莲花洞一位保长的千金,还是个黄花大闺女,均为祖父所拒。然而他却单单爱上了带有三个拖油瓶(孩子)的。曾祖母因此不甚满意,但祖父非陈氏不娶。而在祖母这边,虽然她一眼就相中了祖父,也是非李继忠不嫁。但因为祖父已有四个孩子,家境又不富裕,且受好女不嫁二男的世俗观念影响,宋家大哥也不赞成祖母再嫁。
好事多磨,及至祖父发觉祖母已有身孕,立即明确提出要迎娶祖母时,不料祖母却消失了。祖父一日三秋,寝食难安。祖父以为祖母回星子去了,一连三天,清早下山,天黑回来,成天在梅溪村转悠,有的村民怀疑祖父来者不善,扬言要“打死那个德化佬!”九江曾叫德化府,故星子人称九江人为德化佬。 祖父山上山下连续苦寻三天,不见祖母身影。极度苦闷中,常常夜间独自躺在剪刀峡卫大人房旁的一块巨石上抽闷烟。第四天晚上,被宋家大哥关在屋内的祖母推开窗户,无意中发现黑暗中点火抽烟者,隐隐约约像是祖父,不禁潸然泪下。次日一早,祖母不顾大哥阻拦,毅然出来与祖父相见。祖父一见,紧紧把祖母搂在怀里,并在祖母肩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后来祖母回忆说:“当时我想,我再不出去,就会送掉这个冤家一条命。”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这就是后来乡邻们戏称祖父“三天跑破一双鞋”的故事。
祖母毅然再嫁,祖父明媒正娶。经与宋家大哥商议,立下契约,祖父付宋家一百多银元聘礼。如同初婚一样,祖父用花轿把祖母从山南宋家抬到山北东林李家,圆满地结下这门亲事。这段再婚经历,使祖父祖母名动乡里,成为传统婚姻的叛逆者,自主恋爱的践行者。经历过痛苦而成熟的爱情,是最热烈的爱情。祖父祖母的爱情脚步,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住的,是任何高山险阻都能跨越的。
相濡以沫
高尔基说过,婚姻是两个人精神的结合,目的就是要克服人世间的一切艰难困苦。祖父与祖母是互为称心如意的配偶,两人的结合是精神的结合,是笑与泪的结合,进而为克服一切困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婚后,祖父祖母离开仙岩饭店,回到东林生活了8年。在东林期间,祖父兄弟四人均已成家,尙未分家,是一个大家庭。由曾祖母主家,四妯娌轮流主事〈主要是做饭),一人三天。祖母虽新来乍到,又是外乡人,个子小。但由于她为人贤惠,能干,无论下地下厨,拿针线,粗细都会,很快就赢得了曾祖母及家人的尊敬。婚后,祖父母共生下二男一女。祖父祖母情深意笃,相怜相惜,相辅相成,再苦再累却无怨无悔。不是初婚胜似初婚,也赢得了乡邻的赞誉。
无奈,情感是丰满的,但生活很骨感。东林人多田少,生计难以维持。祖父是四兄弟中的老大,大家庭生活压力极大,为挣钱养家,他将几亩薄田交给三祖父耕种,带着祖母和几个孩子再度上庐山谋生。祖父和他妹夫合伙开一肉案,维持生计。不久,牯岭传出要在剪刀峡,与莲花洞之间架索道,引得山民们纷纷想在窑洼购地建房。祖父开的肉案赚了一点钱。也与人合伙购地建一幢木板房,约两百多平方米。计划一楼开店,二楼出租,三楼自家住。一年后房子是建成了,但祖父祖母为之拼死拼活,吃足了苦头。
房屋构架刚刚立起时,合伙人提出要退出,并把资金全部抽走。祖父只得四处借债。当时祖父租住医生洼,祖母身边四个小孩,最小的一岁。祖父主外,祖母主内。祖母在家务之外还要天天砍柴做饭,并送饭到工地。我小时听祖母说过,他把淘米煮饭时的淘米水留下来,从工地回来后,再把剩饭剩菜加到沉淀的淘米水中煮给自己充饥。遇到雨天更辛苦,木柴湿了,做好这顿饭后便把湿柴塞进灶堂中烘烤,做下顿饭用。
祖父在主持建房的同时,还要下山买猪,上山宰杀卖肉,一刻不得停歇。祖母说祖父原本是“一锄头都挖不死的壮汉”,但成年累月地打拼,加上几次意外的打击,终于积劳成疾,不幸于1940年病逝,享年47岁。祖父祖母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13年。
祖父盛年早逝,留下祖母和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孤儿寡母,苦不堪言。那时正值抗日 战争期间,我父母和大伯逃难在湖南。祖母含辛茹苦,拉扯着李宋两家的孩子。苦难人家,度日如年。一日三餐,吃喝拉撒,何其艰辛。我曾听祖母说过:“人说黄莲苦。你祖父走后的那些年,日子比黄莲还苦。”
开枝散叶
宋家所在的白鹿镇梅溪村,生态环境很好。房屋不多,草木茂盛,特别是祖母旧宅后的一棵古樟,浓荫蔽日,高出周围树木一大截。我进村一眼便看到了这棵香樟,第一时间便想到这不就是祖母形象和精神的外化吗?
如今,旧宅历经百年,虽已破损、空置,但宅后香樟仍昂首挺立,郁郁葱葱。祖父去世后,祖母不仅顶起李家的一片天,还不忘照顾宋家众多儿孙。当地民谚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木工相对成本低,祖母让宋家大儿子学木工,三年学徒期满出师,又让老三跟着老大学木工。这样下来,宋家大伯和三叔都是木匠师傅,加上宋家二伯在当地烧窑,日子总算过得去。而李家由于祖父过世,不但没有了收入,当初为祖父治病,还欠下不少债务。这时祖母立刻想到让宋家三叔带我二叔也学木匠。哥哥带弟弟,一天都不耽误,不到二年,我二叔还就出师了。虽然我二叔还不到十五岁,就能在九江木器店当师傅,赚钱养家了。宋家大伯后来也到庐山定居。
好不容易熬到解放,李宋两家子女渐渐长大,祖母鞠躬尽瘁又开始忙第三代。宋家大伯、二伯与我二叔均早年丧妻,宋家孙女庐荣和我堂弟国斌等,都是祖母喂吃喂喝,一手带大的。晚年祖母孙辈众多,李宋两家往来不断,大家都对祖母由衷的敬佩和亲近。
祖母虽然没有文化,但懂得读书的重要。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开始上学了,1959年寒假,我读初一,国斌读小学。因为大林路比窑洼暖和些,祖母便带着国斌到我家过冬。他们单独起伙。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我亲眼所见祖母一天三顿稀饭,她把浓的先捞起来给国斌吃,自己喝稀的。那时常年不见荤,只有春节才吃得着一点点肉。每餐通常是两个菜,祖母把萝卜或者青菜炒给国斌吃,自己吃咸菜。
那些时日,祖母每每看到我和国斌看书、做作业,就笑眯眯的。有一次,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国强,将来我死了都保佑你好好读书!”祖母这句话已经过去了63年,我也记住了63年。直到今天,站在祖母的旧宅前,望着高大的香樟,我耳畔仍然回荡着祖母那带着浓浓星子口音的亲切话语。
古人云“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新中国成立后穷人才有书读,积善之家开始出读书之人。当年父辈都没有读过多少书。三叔赶上解放,是我们家的第一个中专生,我是第一个大学生。我这一辈九个人中,就有六人上了大学。到第四代无人不读书,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都有了。宋家也一样,从文盲半文盲到中学大学,读书人一代比一代多。如今祖母的两位曾孙女,大学毕业后都在北京工作。今年宋家又有录取大学的,祖母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祖母1960年去世,临终前我也在她床前,目睹了老人“死不瞑目”的神奇一幕。当时,二叔全天候守护在侧,三叔在彭泽县工作。因风浪停航,未能送终。临终那天,祖母已失去知觉,停止了呼吸。二叔边哭边喊,但老人就是不闭眼。二叔以为祖母放心不下从小带大的国斌。说:“姆妈,你放心,国斌是我大儿子,我们会同小的一样待他。”祖母仍不闭眼。二叔又说:“姆妈,你是牵挂老三吧?你放心,我会关心老三,包括他的婚事。”二叔边说边用手轻拂祖母的眼皮,祖母这才慢慢地闭上眼,安详离世。
这揪心的一幕,令我好生惊奇。慢慢的才懂得,人的念想也是一种能量,生命虽然停止了,但死者心里的愿望没能实现,它会变成一股愿力,支撑着人的身体本能地做出一些反应。俗话说,人是感情的动物,“父母最疼断肠儿”。三叔是祖母的小崽,长期在外工作,打成过右派,年近30,尚未成家,成为祖母心中最大的牵挂,自在情理之中。
祖母不识字,却有大智慧,高情商。二叔曾问及祖母,身后安葬何处?祖母说:“葬在土坝岭”。土坝岭是牯岭的公墓。祖母既考虑到山北李家,也考虑到山南宋家,可谓两全其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最佳选择。多少年了,我们每次清明上山为祖母扫墓,常常与宋家人不期而遇。祖母永远活在李宋两家子孙的心中。
今年是祖母去世62周年,感近怀远,痛慕伤惋,这次寻根是我们兄弟们多年的愿望。在我们寻访后不几天,宋家杏元、建华父子即到东林看三叔和两位婶娘。李宋和睦,老少皆欢,祖母在上,越走越亲。特赋诗一首:
寻访祖母旧宅
牯岭打工是缘分,不是初婚情却真。 开枝散叶赛香樟,庇佑李宋两家人。
2022年9月28日 来源:掌中九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