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人醒我醉 于 2011-6-7 12:07 编辑
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飘泊在外的游子,更会想念儿时家乡的节日。
我们家乡的的过节就是特指端午节。
从五月初一开始,就开始有种过节的氛围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将菖蒲、艾叶(艾草)悬挂在大门两边,用于驱虫避邪。直到初五午时(十一点至一点),将悬挂了几天的菖蒲和艾叶送到池塘边,点燃,在编炮声和袅袅香烟中将其化尽。
初五一大早,我们这些孩子就起床了。洗刷完,穿上新衣服——的确良白衬衫和卡叽布的蓝裤。
来至厨房,看大人炸油粑和馓子,煮蒜头,炒豆,汆鸡蛋,煮面条。炸油粑,是将糯米粉和上白糖,搓成一个一个的圈,放入菜籽油中,炸至浅黄色,然后分发给小孩子,孩子们用一根筷子将其串起,吃得满嘴是油。馓子则是一种近似麻花的食品,只不过比麻花更大,味道甜中带咸,松脆爽口。
过节印象最深的是分炒豆,有蚕豆也有豌豆。农家的孩子每人分上个一升半升的,然后分别装在麦乳精的罐子里,藏起来。有时小孩子一起玩猜豆的游戏:一个人手中攥上几颗豆(一般规定不超过四颗,叫“花三豆四”),另一个人猜,猜对了,手中的豆归他;猜错了,你猜多少,你就赔多少。
猜豆游戏还可以三个人同时玩,还有一句口诀,叫做:“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同开手。”规则是,三个人,分别选一五七、二四八、三六九,三个人手中的豆相加,按得数分别归其中一人。
记得还有一种游戏:用一截麦秆,上面顶一粒黄豆,用嘴巴吹,黄豆在麦秆上一蹦一蹦,很长时间不会掉下来。
其次是分蛋(有鲜蛋也有腌咸蛋),将汆好的蛋(小孩的往往染上红色)装在用毛线织成的小袋子里,互相比哪个的蛋个儿大。
说到端午吃蛋,每次读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就觉得很亲切,因为他们高邮的一些端午风俗跟我们家乡颇有些相似。
还记得端午时“划龙船”,这里说的“龙船”其实是那种用来杀猪的榨盆。几个楞头小伙坐在榨盆里比赛,由于榨盆的不可控制,常常是榨盆把人扣到水中。虽然浑身湿透,但大家还是玩得不亦乐乎,笑声回荡在池塘上空。
已经十七年没有过这样的端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