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峰邻环山公路,因秀峰寺而得名。寺后香炉、双剑、鹤鸣诸峰环绕,右为李白咏诗之庐山瀑布,左邻名刹万杉寺。
931年,“南唐中主”李璟(916-961年)赴南昌过山南,见此地前临鄱阳湖,后倚匡庐,风光旖旎。恰有“野夫献地”,李璟遂“万金”买下,筑台读书。六年后,其父李昪代吴睿帝杨溥称帝,改国号唐(南唐)。943年,李昪去世,李璟即帝位,将此地赐寺院,寺名“开先”,意为此寺开先读书、后做皇帝的先声。南唐文人冯延已作《开先寺记》立碑于寺。南唐亡,北宋时寺内仍有李璟画像、卧榻、墨池及冯氏碑记。
从宋至清,开先寺闻名江南,至康熙时尤盛,于庐山“五大丛林”中名列前茅,高僧云集,香火鼎盛。黄庭坚云:寺院“穷壮极丽”,禅房佛殿可“千人宴坐”,“虽数百人夜半过门,无不得其所求”。1707年康熙南巡,住持超渊奉命淮安接驾,康熙题“秀峰寺”匾以赐,寺院从此改名秀峰寺。
秀峰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青玉峡龙潭碧波澄澈,游鱼砾石历历。不仅山水清幽,风景宜人,且人文胜迹甚多。千百年来,名流显宦,迁客骚人,频频造访:苏轼、陈舜俞、洪朋、米芾、朱熹、姚燧、王阳明、罗洪先、徐霞客、袁枚……他们吟诗咏词,留下了众多的碑记与摩崖石刻,
庐山南北风光迥然,北部山势平缓,山南则层峦迭章。秀峰位于山南中部,悬泉瀑布,林壑葱咙,风光独具神韵。不知从何时起,有民谣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清末,秀峰寺被太平天国军焚毁,抗战时又遭日寇洗劫。后稍有修复,亦不过禅房数间。上世纪五十年代,此地曾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星子分校”,后又为县委党校和宾馆所在地。
秀峰寺虽盛景不再,但风光依然。徜徉其中,但闻林涛起伏,竹浪低回。游人或攀山观瀑,或临潭羡鱼;亦可寻故迹,品题刻,赏鸟语,听泉鸣。处处鱼鸟留客,泉石牵情,让人流连忘返。
山南 景玉川 撰文
山北 夏勋南 书丹
癸卯七月(二○二三年九月)
20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