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3 09: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李璟继位九年后,便下诏在原读书台旧址上建寺,并认为此地是开国的祥兆,便取“开国先兆”之意,将寺的名称定为“开先寺”,请苏州绍宗禅师主持。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赐匾“开先华藏”。开先寺最盛之时当属清康熙年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二月,康熙帝南巡到松州时,御书《般若心经》一卷赐开先寺。三月二十六日,又亲自临摹米芾书江淹诗《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由江西巡抚张之洞护送至寺。康熙四十六年春,开先寺住持超渊往淮安迎驾,随至松江。康熙帝因超渊“道统非凡,奏对清朗”,于是手书“秀峰寺”匾额赐寺,开先寺由此更名“秀峰寺”,由江西巡抚朗廷极护送至寺,同时护送至寺的还有《法云波海图》和太子胤礽手书“洒松雪”。超渊,法号心壁,字超渊。在他主持秀峰寺时,曾立《丛林共住规约》十条:一、敦本尚德,二、安贫乐道,三、省缘务本,四、奉公守正,五、柔和忍辱,六、威仪整肃,七、勤修善业,八、直心处众,九、安分小心,十、随顺规志。至此以后,秀峰寺大盛,寺里拥有天王殿,弥勒殿,韦驮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御书楼,宝墨亭,聪明泉,七佛楼,四会亭等,加之寺后幽深秀美的山水风景,使此寺一时成为“灵山宝地”。
然而好景不长,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烧毁寺里诸殿,当时同时被毁的还有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手书赐寺的《般若心经》。
同治、民国年间,寺重修,并重建殿宇和禅房,然盛况已大不如前。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蒋介石与林森来秀峰,捐银币1200元,重建双挂堂。但1938年,野蛮的侵华日军将修复不久的寺庙毁之一炬。建国后寺庙仅残存颓垣。1959年由星子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征用,后完完全全毁于文革。现存御碑亭和双桂堂。双桂堂门前西株桂树已逾九百年,风烟不倒,枝繁叶茂,每逢农历八月,桂花飘香。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两楼植树曾一度在秋季开花三次,沁人心脾。双桂堂原是寺中的藏经楼,为藏康熙手书《般若心经》而建,原有桂四株,前后各两株,现仅存殿前两株。堂前有石碑院,院中嵌满了当代星子名人如刘希波、胡大鹏、于业礼等人的墨迹。
当年康熙帝手书《般若心经》已毁于火,御赐的临摹米芾书江淹诗也已下落不明。但由于“摹勒上石,建亭覆之”,所以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由千古一帝的康熙,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以及“江郎才尽”的江淹三人跨越历史完成的艺术珍品,如今保存在李璟读书台中。诗为南朝著名诗人江淹写的《从冠平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书法作者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临摹者是康熙。诗碑为汉白玉石,高1.8米,宽0.2米,清代江西巡抚张之洞立。
沿李璟读书占西侧石阶下,可以见到御碑亭,里面便是当年康熙帝手书“秀峰寺”三大字石碑,碑高2.05米,宽1米。旁边还有皇太子胤礽的“洒松雪”石碑,高1.98米,宽0.9米。
在双桂堂后,还有一口聪明泉。“聪明泉”系黄庭坚在元丰三年(1089年)所题。而且“聪明泉”中的“聪明”二字写得极为独特。黄庭坚故意将“聪”字的右边写成上公下心,意为“公心为聪”;而“明”字原本为“日”字旁,则被改成了“目”字旁,意为“目视为明”。
御碑亭西侧还有一个山石堆砌而成的小山门,门楣上刻有“月印龙潭”四字,两侧分别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字体秀美。过小山门后沿西行,路旁有一墓塔。高约两米,上面青苔隐隐,系用花岗石雕砌而成。据传当年侵华日军烧毁秀峰寺时,寺中僧众心如止水,坐化而去。后人便将他们的尸骨埋葬,并建此墓塔纪念。谈起星子县秀峰石刻群,专家瞩目。庐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有关专家前往秀峰考察,连声赞叹秀峰石刻为世界文化中的罕见现象。在墨西哥梅里达市召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上,一致通过批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唐宋以来,名人墨客、达官显贵到此或游览、或隐居,吟诗作赋,勒石题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大批珍贵的石刻。1982年全面普查,秀峰1.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石刻达到182通,期间大部分为纵列阴刻,少部分为横列阴刻,阳刻仅两通。按地理分布,分为三大部分:龙潭石刻、李璟读书台石刻、聪明泉石刻。其石刻有唐代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宋黄庭坚的《七佛谒》、朱熹的《源头活水》、米芾的《第一山》、苏东坡的《青玉峡》、元丞相刺不花的八思巴文《虎》字题刻、明王守仁《记功碑》、清康熙帝书《秀峰寺》、太子胤礽《洒松雪》、近代韩国学者李宁斋的《笑啼岩》等题刻。石刻群中,字体最大的达4米见方,小的也有7—8平方厘米。宋代南康军守李亦的篆体“龙”字,字体就达4米见方,独悬龙潭石壁。于是,由龙及虎,驰骋想象,元丞相刺不花又手书一“虎”字,刻于“龙”字对面的石壁上。“虎”字面积仅次于“龙”字。国内不少有关著名专家慕名前来考察,赞叹这些石刻涉及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经历1000余年,历朝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名侣驻足山水,或吟诗作赋,或记载历史,勒工于石延续时间长,从未间断,其密度之大,数量之多,世界罕见。同时,他们对秀峰石刻群汇聚多朝代、多民族、多国家,名人墨客、达官显要题刻于一体,大为惊叹。且秀峰石刻群汇聚历朝历代大家真迹,竞显各朝代书法艺术造诣,楷、行、草、隶、篆等字体皆俱,洋洋洒洒,风格各异,被专家誉为华夏书法艺术宝库。在举世罕见的秀峰石刻中,以庐山五大丛林之一的秀峰寺命名,折射出历史沿革的一斑。秀峰寺始建于南唐。南唐中主李璟来此地“有野夫献地,遂出万金买之”,在此筑台读书,号曰“庐山书堂”。继后九年(950年),下诏以书堂旧址建寺“开先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赐名“开先华藏”。当时寺院极其宏丽,“殿阁繁复”,可以“千人宴座”。后屡废屡兴。清康熙十六年(1077年),康熙南巡至秀峰,首书“秀峰寺”匾额赐寺。
秀峰石刻有两通长篇幅石刻,记载着当时的军事纪要。唐元结文、颜真卿手书《大唐中兴颂》,记述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中兴“盛德大业”。正德庚辰平宸濠题识碑,由明王守仁书。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宇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王守仁率兵“复南昌”、“宸濠擒”,作《记功碑》刻于秀峰石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