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鄱阳湖水流到都昌县多宝乡境内,突然拐了个弯,变成一道狭而长的河流,因此,当地人把这段鄱阳湖水域称为西河。西河,也是鄱阳湖进入长江的唯一通道,“河”对岸,是星子县城,过去几千年两岸的交往与沟通完全依赖于这个渡口。
与传统意义上的渡口不同,它没有什么建筑标志,也没有码头,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滩和杂乱的脚印。渡船也并非什么大船,载客也不过几十人,每天上下午各一班。有时也人畜混装,猛一看,有些滑稽,一条大黄牛傲立船头,哞地叫一声,给湖里平添了一股乡村气息。
这时,在渡口等候的人们便指指点点,或嘻嘻哈哈。性急的已走到了水边,好像要争头位。其实,人也不多,只不过是因为有挑担提包的占了一些地方。船靠岸后先放下一块跳板,先下后上。渡船靠岸是有时间的,不管人多人少,时间一到,船老板就开船。有时,开船后还会听到岸上有人喊着要过渡,船老板站在船头,顺着风大喊一声:“来晏了,下一班再来——”如果是上午,下午的渡船倒可以等,要是下午遇上这事,那就得在乡镇上的旅店里过夜了。
渡口上方是江南最大的沙山,是去渡口的必经之路。连绵二三十里的沙山,沙包沙岭起伏不断,站在高处望去,有如鄱阳湖的波浪。平坦处又似大盆地,跑马射箭、球类竞技,可派上大用场。更为奇特的是,那沙沟沙涧纵横交错,深处犹如大峡谷,在里面穿行,好像走进了远古的战场。走在沙山上,既可领略到鄱阳湖的水乡风韵,又能感受到西部沙漠之荒凉。
渡口之路还得翻过一座高岭,叫蒋公岭,岭上有座古庙,现在虽庙宇破败香火平淡,可论来历,它比山南头的老爷庙还早,据说为唐代的两位禅师所建。旁边有一白塔,原名白塔寺,清末被战火所毁,新中国成立后重修。过客经此歇脚打尖,不失为一处清静场所。
沙山上原有三座古庙,山南的老爷庙尽人皆知,国内外闻名。山北的蒋公岭庙大多人都听说过,可山中有一座大庙现在别说外地人,就是当地人也很少知道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座曾经比南北两庙都无比显赫的大庙从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呢?现在已无法从文字记载里面找到答案,也不能从残存的青砖破瓦间考证出什么。
枯水时节,渡口还在,不过已是延长到十余里远的老港了。湖里有泥沙,且冬季寒冷,四百多年前这里的过往行人都是赤脚过渡的,不时发生一些冻死冻伤的惨事。直至明崇祯年间,为官都昌的钱启忠领倡捐俸集资,建造石桥。后在清嘉庆二十一年,都昌贡生刘廷贵捐资重新修建此桥,因有桥孔千余个,称为千眼桥。从此,解决了两岸过渡之人的泥泞之苦、冻死之忧。如今,它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庙、古道和古桥,连接着古渡的两端,为千百年来鄱阳湖两岸百姓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往昔的热闹已湮没在历史的河道之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在,大多人都会舍近求远,宁愿多绕百多里路坐车从九江至星子县城,也不想爬蒋公岭走沙山去西河古渡过鄱阳湖。这是经济的发展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据悉,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大桥将横跨这里。届时,西河古渡将完成历史使命,在人们的眼中完全消失,不过,岁月的河流一定会留下西河古渡的踪迹,我相信。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