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9 21: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点校《南康府志》小记(续六)
陈林森
(一)
南康府志卷十六“人物”洪文抚条:至道中,本军以闻遣内侍裴愈赍御书百轴赐其家,文抚遣弟文举诣阙,贡土物为谢。
“闻”后应断开,此两句主语不同。“本军以闻”主语是本军,是说本军把这件事奏明皇上。“遣内侍……”主语是皇上,但被省略。此句断句,需要语法考量。
(二)
崔闲条:东坡过之,曰:“醉翁喜琅玡山水,沉遵以琴写其声,惜乎无辞。今玉涧道人妙于琴,故因其声而为辞以补。”石刻在郡斋。
这里有两个问题。①“沉遵”乃人名,原文为沈遵,在其他地方“沈”多通“沉”,于是按习惯改“沈”为“沉”。但此处沈遵是专名,沈是姓氏,不可按通假字处理。②东坡引言的起止,断于“补”,则“石刻在郡斋”不成句。其实我们只要将东坡话中的前一部分上网搜索,即能找到原文。像苏轼这样的名人,他的诗文一般能查到。果然,在互动百科查到了相关史实,所引用的正好是这段文字,东坡所言即断于“辞”。在治学中,生疑是最重要的。学富五车一般人做不到,只要有疑问,就会顺藤摸瓜求得真理,而当今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如果一步一步地查询,辗转求证,绝处逢生,常有意外的喜悦。
从互动百科中了解到,这段文字藏着一个美妙的故事。当年欧阳修守滁州,写了《醉翁亭记》。北宋著名琴师沈遵特意跑到滁州观光,创作了一支琴曲《醉翁操》(也称《醉翁吟》、《醉翁引》)。欧阳修很高兴,应沈的请求为该曲作了词。欧词自是大手笔,但这首词却与琴声不合,唱不出来,为知琴者所惜。三十多年后,欧阳修、沈遵相继去世,庐山崔闲(星子人,苏轼称其为玉涧道人)还惦记着此事。崔闲精通琴曲,曾拜沈遵为师。他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向苏东坡请教。苏轼不但诗文高妙,而且音乐造诣在欧公之上,苏沈合作,崔闲弹,东坡听,边听边谱词,不大一会儿就完成了新的《醉翁操》歌词。后人公认这是一首词曲珠联璧合的古琴曲。像崔闲这样的人,也是星子的骄傲。
(三)
曹彦约条:党仲,升将宣抚司军。屯郡城,授方略,逆击,金人大败去。
这样断句,就是把党仲当成人名,说他升为“将宣抚司军”,但“将宣抚司军”不像官职。且宣抚司也不是官职,是古代官署名,为地方行政机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的人名是党仲还是党仲升。没别的办法,上网查“党仲”,没有党仲这个人名,却有党仲昆、党仲扬、党仲谦、党仲举等,党仲好像是个复姓。但很快看到有“党仲升”,大喜过望。而且这个党仲升正是南宋抗金将领,符合这段文字的内容。这样一来,这段文字当断为:党仲升将宣抚司军,屯郡城,授方略,逆击金人,大败去。
(四)
黄灏条:(黄灏)除太府寺丞,提举常州路常平秀州。海盐民伐桑柘,毁庐屋,莩殣盈野,而州县方督促逋欠。
这里就要动用我的地理知识了。这个秀州不可能是官职,而是古地名,就是现在的浙江嘉兴,海盐是嘉兴市的一个县(是我儿子工作过的地方)。我在嘉兴工作过,对秀州这个地名很敏感,当时对人们常将秀州写作“秀洲”不理解,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迎刃而解。改断为:除太府寺丞,提举常州路常平。秀州、海盐民伐桑柘,毁庐屋,莩殣盈野,而州县方督促逋欠。(常平是古代调节米价的一种平衡措施,古代常设“常平仓”,这里的“常平”当为管理常平仓的官员。)
(五)
冯去非条: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下诏禁戒。诏立石三学,去非不肯书名碑下。
“言不可”后当断,为三学诸生叩阍的内容,表示三学诸生反对朝廷任命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按丁大全为南宋著名奸臣;三学是北宋时期的学校概念,指的是太学、律学、武学,南宋时期已无三学,此当泛指学校。这段话说的实际上是当时的一次学潮。学生们认为朝廷不应任命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皇上则下诏禁止学生“闹事”,并且将朝廷的布告刻在石头上立于三学以示郑重。当时冯去非担任“宗学谕”,是管理“宗学”的官儿或教授,他不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碑石上(表示自己不赞成朝廷的做法)。
(六)
南康府志卷十七“人物”查拱条:宣德间,为万石长,馈运未尝后,时正统辛酉,岁饥,拱出粟赈贷。
“宣德间”后逗号无必要。问题还在后面的断句,“时正统辛酉”不通,“时”当上属,作“馈运未尝后时”。“馈运”是运送粮食,“未尝后时”就是说从来没有发生失时(不及时)的现象;“正统辛酉岁饥”则是另一件事,正统是年号,指的是正统年间辛酉这一年发生饥荒。
(七)
熊茂条:解组归,与同志结九老社,会饮酒赋诗。卒祀乡贤。
“会饮酒赋诗”似不通,“会”在句首,一般是副词,表示正赶上、恰逢,放在这里解不通。“会”当上属。或以为古代没有“社会”的概念,其实古代偶尔也使用,按《辞源》解“社会”,一为古时社日举行的集会;二为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表示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即人类基本的社会形态,是现代的概念。这里取义项二,相当于今天的社团。这里的同志也不等于今天的概念,而是字面意义:志同道合的人。
(八)
南康府志卷之十九“列女”卷首语:
无成有终易详其义从一不改礼著其文秉贞毅之性矢坚苦之操不独丈夫有之即闺中亦多士行也盖兰生空谷不言自芳彼其得于天者既优而复闲之以礼义故能婉娩听从以顺为正夷险一节之死靡他或以孝称或以贞显或以烈著表厥徽音贻我女士庶多有闻风而兴起者作列女志
这是编者写的一段引言,是一段内容相对完整的文字,表达的是封建社会的妇女道德观念。要正确的断句,除了语法、修辞的考量,还要考虑有关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
初校时断为:
无成有终,易详其义。从一不改,礼著其文。秉贞毅之性,矢坚苦之操,不独丈夫有之,即闺中亦多士行也。盖兰生空谷,不言自芳。彼其得于天者,既优而复闲之以礼义,故能婉娩,听从以顺,为正夷险,一节之死靡他。或以孝称,或以贞显,或以烈著。表厥徽音,贻我女士,庶多有闻风而兴起者。作列女志。
这样标点,大部分是对的,但后一部分就有问题了。比如凭语感,“既优”应上属,是紧接着“得于天者”而做它的谓语的,上下两句分别说明这一部分女士先天禀赋较优,而其后天又熟悉礼义廉耻,受过一定的封建道德的教养,所以表现不错云云。又比如,“之死靡他”是成语,它前面为何要加上“一节”,这怎么好解释?其实这里是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就一路错下来。关键是“故能”是领起后面数句的关联词,而不只是与“婉娩”组成四字结构。若将“故能”半独立化,则“故能”之后才是若干四字结构排比:故能婉娩听从,以顺为正,夷险一节,之死靡他。这样唠唠叨叨,讲的都是“妇道”,无非是顺从呀,坚贞呀,至死不变呀。而“婉娩听从”,“以顺为正”,“夷险一节”,都是针对妇道的固定短语(或曰准成语)。婉娩是指仪容柔顺,“婉娩听从”就是柔顺听话。“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是孟子说的。以顺为正就是妇女出嫁之后要以顺从为原则。“夷险一节”基本就是一个成语了,《汉语成语大词典》收了这个成语,意思是: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节操都不变如一。“之死靡他”就更是一个成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