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12-10-19 13:35 编辑
四、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
在庐山文化大厦奠基时期,慧远做出了种种开创性的建树。李白苏轼等一大批诗人的山水诗把庐山山水诗推上了中国山水诗的高峰。白居易的山居山游对庐山文化的建树亦不同凡响。陈舜俞、桑乔、毛德琦、吴宗慈等登山修志共同书写了庐山志书的辉煌。他们在庐山所留下的大量的卓识与佳制,不仅丰富了庐山文化的宝库,同时,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典型性,也奠定了庐山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突出地位——秋空明月语。
转山转水转佛塔,这是每个朝圣者独特的朝拜方式;玩山玩水玩文化,山南驴头宏其如是说。我不是朝圣者,也没有宏其那么高深的境界,我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驴子,是庐山这座人文圣山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上百次走进大山深处,一次次思索,一次次顿悟,我发现自己对庐山越来越充满感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山水很奢华,但再好的山、再美的水,那终究都是别人的,而庐山才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母亲山。这座大山里珍藏着海一般的深情,流淌着母乳般的甘甜,大山里延伸出一条条的根,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她血脉相连。
我们的母亲山,给予我们太多,我们贪婪地汲取她的乳汁,享受她的璀璨,作为一个纯粹的驴子,对大自然的恩赐无以回报,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维护一个清静的庐山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努力地去呵护和珍爱这座母亲山!对于那些不注意环保、乱扔垃圾的驴友,虽然痛恨,但也不必过多的进行指责或是批判,每个人都有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也不是有意践踏庐山这座母亲山的,只是他们没有想过,自己一个无心的举动,一次不经意的行为,就会玷污我们的母亲山,伤害所有热爱大山驴友的心。作为庐山户外的一员,我们要热爱庐山,热爱庐山户外,时刻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提高庐山户外的整体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边的驴子,让环保登山成为一种习惯,为我们的驴行创造一个更干净的环境,还庐山的本来面目。
曾经,我以深度挖掘庐山山南之美,打造山南经典户外线路为己任,并沾沾自喜。但有一天,一位驴友告诉我,我们根本还是要给庐山一片清凉,我有些不解,问何为清凉,答曰秀美而内涵丰富,不要把庐山弄得涂脂抹粉,不要让大家以为这是健身场。好有禅意的对话,细细揣度,我觉得有些汗颜。
花最少的钱,看最美的风景,这是最能打动每个刚走进户外驴友的一句口号,无数新、老驴子都为之鼓舞,并一次次乐此不疲地登顶溯源、探秘寻幽。我们总是希望或要求驴行线路尽量风景优美并保持原生态,可是我们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和精神面貌去对待大山和溪流呢,大山和溪流又是如何地看待我们呢?好像很少想过这方面的问题。想来,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和眼光去看待山水,山水自然就会展现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姿态。什么都可能欺骗,唯有大自然永不负人,相比大山的宽容和豁达,我们显然太过肤浅和贪婪。要真正做到热爱山水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打着热爱自然、纵情山水的旗号,而我们走进户外的真实初衷是什么?除了强身健体外,不外乎或为了排解苦闷、或为了消除浮躁、或为了涤荡心灵、或为了疗伤养性、或为了寻求刺激、或为了张扬个性。这是真正的热爱山水么?我有些惴惴然,从此,对大山我不敢轻易再说热爱二字,顶多是喜欢,喜欢走近大山而已。
很认可资深驴友柳如烟给自己的定位——做一个有点文化,有点优雅,有点品味,而纯粹的驴。我不是一个文人,也没想过要刻意附庸风雅,对庐山的传统文化更是了解得不多,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多元化的,户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有老驴感叹,以前以走山、跑山为乐,现在以读山、品山为趣,更有驴友一语中的,户外要跟文化结合在一起才更有生命力。的确,每个驴行阶段,自己的思想境地不一样,对山水的认知也不一样。我们不曾熟稔庐山逝去的辉煌历史,也不能传播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我们可以试着慢慢去了解这座大山的过去和现在。我手写我心,我心存我行,及时记述驴行感受,记录心路历程,虽难以坚持,但一定劳有所获,因为原创的作品最真实,也最能引起驴友的共鸣。以后的每次驴行,我们再不用步履匆匆、急赶慢赶,而是用眼更要用心慢慢去品味山水,感知大自然的美好。
在户外,用心行走,悉心品味,哪怕我们学不会优雅,也可以尽量做到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