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27 11: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10)
但是这群诗人的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自动接通了与旧诗的关系,重
新发现了唐诗宋词--中国诗歌成熟期的自觉形态。闻一多、徐志摩倡导的新格律诗
以及后来的十四行体是律诗的变形,何其芳、废名、卞之琳则是晚唐诗和南宋词。
他们都继承了成熟期古典诗歌注重"圆"之完满,注重意境化,文字的锤炼。"中国
式的思维可以说是一种圆式思维,思想发散出去,还要收拢回来,落到原来的起点
上。"[48] 废名就提到:"一首新诗要同一个新皮球一样,要处处离球心是半径,
处处都碰得起来。"[49]卞之琳也说:"我认为'圆'是最完整的形相,最基本的形相
"[50] 因而他们的诗歌是"完整的"(这点为后来的穆旦所反对:"一个圆,多少年
的人工,/ 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 毁坏它,朋友们!让我们自己 / 就是它的
残缺……(《被围者》)")。
晚唐诗、南宋词华丽唯美的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细微敏感对他们补益重大,是后
人所不及。比如说,朦胧诗派中诗歌最细微敏感的,当属舒婷。但拿她的诗歌和她
的老师何其芳比敏感精妙,根本不是对手,更遑论他人?必须指出:语言上的细微
敏感绝不仅仅是绮词丽句的堆砌那么简单。因为现代汉语一直处于未完成的形态,
要从一片浑浊的白话中提炼出诗的语言来,就象披沙炼金一般,而且!比披沙炼金
更困难的是,身在当时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些是金子,哪些是沙子,这得靠诗人的直
觉和天赋,然后交诸时间去验证。语言炼金的困难是超过了想象的。"举头望明月"
和"举首望明月",一字之差,却有天地之别。李白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娥月"的
"秦"念"ci",假若念"qin",也是韵味尽去了。《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废名《十二月
十九夜》开句"深夜一支灯"印成"深夜一盏灯","盏"音混,"支"音呈轻微的爆裂,
也是一字之差,韵味尽消。可见语言的敏感决非是堆砌辞藻就可以达到的,这也就
是为什么戴望舒被人们瞧不上的原因--对语言的蔑视必将导致后人对其诗歌的蔑视。
这群诗人也带来了一个诗歌语言的新变。根据钟嵘《诗品》的观点,南北朝以
前的诗歌是唱的。到了南北朝时就已经变成吟的了。到了徐志摩的身上又有了新变:
徐志摩的诗创作,一般来说,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富于音乐性(节奏感以及旋
律感),又不同于音乐(歌),而基于活的的语言,主要是口语(不一定靠土白)。
它们既不是直接为了唱的(那还需要经过音乐家谱曲处理),也不象旧诗一样为了
哼的(所谓"吟"的,那也不等于有音乐修养的"徒唱"),也不是为了象演戏那样在
舞台上 的,而是为了用自然的说话调子来念的(比日常说话稍突出节奏的鲜明性)
。这是象话剧、新体小说一样从西方"拿来"的文学形式,也是在内容扩展以外,新
文学之所以为"新",白话新诗之所以为"新"的基本特点。……象他这样运用白话(
俚语以及方言)写诗也可以"登大雅之堂",能显出另一种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
[51]
同时,闻一多提出的"建筑美"也或多或少地指出了汉诗向视觉艺术发展的倾向。
我们读何其芳的诗歌,即使不朗诵,也可以感受出美来,但卞之琳的诗,朗诵是听
不出效果的。这为后来的"纸上诗歌"开了先河。现在的玄学式诗歌与一听就明白意
思的旧诗不同,不多看几遍压根就看不懂,更不用说听朗诵时顾上音乐效果。任何
参加当代诗歌朗诵会的人都会昏昏欲睡,包括诗人在内。但是,尽管有许多反对"
纸上诗歌"的理由,它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并且会继续下去。 |
|